考试完蹭两手黑的油印卷子,许昌的你用过吗?
文‖郑永强 图‖网络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原许昌县、鄢陵、长葛三县交界处。过去,穷乡僻壤,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办学条件很差,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门门课程都齐备。
每学期,一到月考、段考、模拟考试等,所有试卷都须各任课老师自己动手刻印。学校只有一台手提式油印机,论体积是只有现在小学生的书包那么大的一个木头匣子,论重量,也不过五六斤。别看这个构造简单,相貌平常的小物件,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却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便利,为乡村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功不可没。(想看看本文作者郑永强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
你看现在的学生,各种复习资料及考试卷子,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什么达标卷、冲刺卷、百分卷、小状元、秘籍卷等,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家长就是肯花钱,跑到新华书店,一切都是现成的。
那个年代的我们只能凭着一支铁笔、一张蜡纸、一管油墨、一个滚筒器,一台小不点儿油印机来完成繁琐而又艰巨的印卷子任务。
刻字
印卷子必须先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备用资料,学校仅通过邮局定了几种供教师用的教学参考杂志:《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数理化》、《中学生英语》和一份《中学生作文报》。
我常年教初三毕业班语文课,去书店买一本每年各省市自治区中招考试语文试卷汇编(合订本)作参考,再结合本地区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悟,尽量使经过筛选的材料有的放矢,精准到位。(想欣赏本文作者郑永强老师写的其它美文?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
巧媳妇有米下锅才能做炊。老师有“米”,就动手“做炊”——刻字。
铁笔一支在手,知识星空遨游。一张油光光、亮闪闪、软绵绵的蜡纸平展展地横躺在四指宽带有斜纹的黑色钢板上,刻字者右手拇指和食指不紧不松地捏住铁笔的颈部,中指紧紧抵住笔头,三个指头通力协作,劲儿往一处使,像主刀大夫给病人做手术那样,一格一字,一字一格,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一字不漏,一字不差。图3(广告)
无论是刻方块字,还是刻仿宋体,一字字,一格格,一行行,字体端正,排列匀称。远看运笔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近听细微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演奏家在弹拨一曲优雅的轻音乐。薄如蝉翼的蜡纸上,一字字、一行行,字迹清晰可见,线条分明,细看如平静的湖面上漾起的一层层白色涟漪。
语文复习资料及试卷刻起来相对其他学科就比较费力费功夫。基础知识、古文阅读及写作部分字数较少,现代文阅读分析板块,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和标点要照搬照抄,“双目痴痴伴孤灯,熬了多少月昏星朦胧”。
久而久之,右手中指第一关节处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甚至弯曲变形。用钢笔和蜡纸在坚硬的钢板上刻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笔书法。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刻字有两个注意事项:一、蜡纸拈轻怕重,着力时一定要轻重适宜。二、钢板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成“麻子脸”。有了基本功,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油印
我们印卷子时,常常把学校教工宿舍床上的被褥一卷,油印机打开平铺在木板床上,不高不低,位置适中。把已刻好字的蜡纸固定在细细密密的罗网下面,已裁得整整齐齐的白纸铺垫在印板上,从软塑料管子里挤出少许稠糊糊黏唧唧的油墨置于调色板上,再滴入两三滴煤油或汽油稀释,用圆柱型橡胶滚动器来回滚动几下,搅拌均匀后,捋捋袖子,抖抖精神,一鼓作气,“拿下威虎山”(京腔)。
油印卷子是机械重复且手疾眼快的工作,有时单打独斗,有时二人结合。两只手不停地忙活,脑子里还要想着班里有多少学生,需要印多少卷子,既不能多印,更不能少印,决不能无故地耗费纸张,耗费油墨,耗费时光。
当时,社会上有人说,“老师会算”、“小抠儿”、“印个卷子还查着数,恐怕多印一张”,这些风凉话说得有依据,也有一定道理。说来心酸,老师晚上办公用点儿煤油都凭票;民办教师每月六元钱的工资,在校吃饭还要摊伙食费;校舍还是危房。教育经费紧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精打细算,不“小抠儿”,能行么?
就凭着“会算”、“小抠儿”这股子韧劲儿,学校得到了生存和发展,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赢得了精彩,赢得了辉煌,赢得了一方领导和百姓的赞誉!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一位同事正在加紧印卷子时,上课铃声响了,他猛然想起“这一节还有我的课哩!”冒冒失失地把油墨滚子往床上一扔,看也不看,心急火燎地跑了。糟糕!油腻腻的油墨印到了床单和褥子上!这位仁兄拿回去洗吧,怕老婆埋怨,他就用伙房师傅蒸馍用的碱面泡着搓洗了几遍,虽然消除了异味,但是被污染的地方仍然带有黑色的印渍。
除油印复习资料和考试卷子外,我们挤时间还办了一个油印小报:《教学通讯》,每周一期,主要开设三个栏目:教学动态、校园风采、写作园地。办报宗旨是: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未来。为了节约开支,严格控制印数,教师人手一份,每班各一份。
当卷子印好后,看着这些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文字,多像巧手媳妇耐心细致地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梅花呀!
正是:用笔墨弘道,用情怀润心。
【作者简介】郑永强,原许昌县陈曹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热爱文学,生活乐观,坚守用笔墨弘道,用情怀润心,曾公开发表文章数篇。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