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放学时,孙女与我谈了一件事。英语老师在评讲试卷时,让学生做笔记。她旁边有一同学(优等生)往前面老师看了一下,正好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表扬这位同学说“这么快就记好了,还盯着老师认真听,老师都不敢讲错了”。孙女说,老师“偏心了”。明明她没有记完笔记,还表扬她。如果是一个差儿,老师一定会说“你看什么看,还不赶快记笔记”。
接着,又说了上周班上发生的一件事。还是这位英语老师,中午阅读时,老师从办公室带了6朵“肥皂花”。旁边有一个同学(好同学)根本没看书,还在抄作业。老师走进教室,抄作业的同学乘着老师放手机时赶忙假装看书。“老师明明看到我在认真看书,结果表扬了那个假装看书的那个同学。”“好同学的同桌是个学渣,也跟着拿起了书,老师说一桌表现都很好,每人奖了一朵花。”接着,老师选好同学帮忙改作业,选了两男两女,每人奖了一朵花。这样,6朵花都奖完了。“我也是好同学啊,我也举了手,为什么不喊我呢?老师真偏心!”
还是这位英语老师,课上开火车时,让学生重复录音里说的话。到了孙女时,原来的那句话里少说了一个单词。老师说“你记忆力不行吗?这么短的句子还记不住?”态度很差,语气很重。“我只是紧张,就连平时老师的一句表扬也会脸红”。
接着,孙女叙述了另一位同学向孙女说班主任“偏心”的一件事。学校昨天举行了“冬运会”。原本是这位中游的同学参加拔河比赛。比赛前,班主任用一个力气比她大,成绩比她好的同学代替了。这个中游的同学说班主任“偏心”了。孙女劝这位同学说“班主任不偏心,你想多了。”
我联想到前几周孙女回家说班主任表扬她的几件开心事。一次班主任在班上点名表扬孙女。“✘✘✘(孙女的名字)同学作业书写很认真,从不斤斤计较别人,虚心好学,让我成功地记住了她”。
还有一次,美术课上,班主任催促同学交作业,帮助其他同学订正作业时,有一位学生,大声叫了一声。班主任问全班同学,“有没有看到✘✘✘(孙女的名字)哪天在班上随便大声说话?”全班同学一齐回答“没有!”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我孙女学习。
这次冬运会,原本孙女报的拔河比赛。由于报拔河的人比较多,而蓝球(投蓝)没人报。班主任找到孙女,说“只要碰过蓝球,就可参加。即使得零分也不会怪你。”只是碰过蓝球的孙女欣然接受了。并在比赛前刻苦训练蓝球投蓝,终于在这次“冬运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教育艺术深得人心,更是得到孙女由衷的敬佩。我顺便了解了数学教师,说数学教师从来不偏心,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估计英语老师也不是偏心,从教学方法上可是看出,也是在想方设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是因为年轻,说话的态度,语气上没能把握好分寸。为了消除孙女对老师不好的看法,我引导孙女回忆,有没有对英语老师有好感的一言一行。
在我的引导下,孙女回忆了英语老师让她感觉很温心,开心的两件事。一次在自习课上,孙女的作业做完了,英语老师说“✘✘✘(孙女的名字)赶快看常识科”。因为语气很温和,感觉好温心。还有一次,昨天中午值餐。轮到孙女值日“打汤”。当她给老师打完汤时老师对孙女说了一句“谢谢”。正是这个“谢谢”,让孙女感觉很开心。“好像之前的那种蛮横无理的感觉没有了”。
我深知,老师不可能出自内心对哪位同学有“偏心”现象。只是对一些学生态度好,作业认真,守纪律,听话,懂事的孩子多了一份赞许。而对一些调皮,捣蛋,学习不认真,不守纪律的孩子多了一份“恨铁不成钢”的感慨和不良情绪。师生之间,也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老师在对学生严格要求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学生的感受。作为学生,不能只接受得了表扬,而接受不了批评。班级学生很多,顾此失彼是正常现象。只要老师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秤。
作为家长,平时要抽时间陪孩子聊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失败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处于谜惘时给予指点。努力配合学校工作,才能使“双减”政策落实下去,“减负而不减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