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馍】和好的麦面粉中加入酵母,面粉发酵好之后谓之“面起”;发酵过程称之“起面”。面起好了,就在案板上不断地揉,加入花椒、茴香等作料,又用大杠子压,压得面团柔软如泥,再撕成小面团,短擀面杖擀开了,入大而深的铁锅里烙。柴火不用煤炭,也不用劈柴,只用麦草。麦草火急而文,慢慢地烙。烙锅盔须慢火,心急不得,急了,火快了,火硬了,锅盔就烙焦了;慢火攻,锅盔黄亮而脆,面香混合着作料的异香,闻闻也让人嘴馋。壮馍既为干粮,肯定耐储藏,长时间不会腐败变质,适宜出远门携带。而起面锅盔又因面粉曾经发酵,易消化,更为乡人喜爱。
【喝饼子】玉米面或高梁面、谷子面、山药面、谷糠面等和面(玉米面和谷子面都要先用开水泼面),揉成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放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菜包子】用玉米面、高梁面、小麦面混合做皮,把萝卜丝、南瓜丝、北瓜丝或干菜、白菜剁烂,加油盐调料做馅,包成菜包,蒸熟后食用。
【豆包】小豆、豇豆或绿豆,加红枣或红白糖,煮烂搅拌成馅,用稷米面或白面做皮,包成圆形,上锅蒸熟食用。
【千层饼】一种大饼,里面有很多层,里面加了油,又叫油饼。做法:先用擀面杖擀出一个很大很薄的饼,然后在上面抹上菜油,撒上一些盐,最好将切得细细的葱末撒上一些,烙出来更香。然后将饼对叠,将有油盐葱的一面叠在里面,然后将边沿捏住,以免将油等漏出来。再接着对叠数次,叠的次数越多擀出来的饼的层数就越多。其实还有其它很多种叠法,这是讲的是最省劲的一个方法。待叠得不能再叠了,就将其重新擀开,擀成鏊子大小,厚度一般在一指厚就可以烙了。饼烙出来后,因为各层之间有油,不会粘在一块儿,会是一层一层的。饼很大几个人才能吃一个,饼太厚也不能卷起来,往往要将饼沿着半径方向切成若干块三角形的饼块,吃起来就方便了。
【火烧】直径有十五到二十公分,也是烙出来的,不过用的是发面。做起来很简单,就是将发好的面分成小苹果大小的一块儿,在面板上用手一压就成了。烙出来后面会发开,可达一到两公分厚。火烧容易保存,吃的时侯也不用加热,也比馒头瓷实。出远门时作为路上吃的干粮特好。火烧也可以在里面加了馅儿做成馅火烧,加上红糖做成糖火烧,这在以前简直稀罕的就象现在的冰糖燕窝一样。
【擀面条】逢到家中煎饼、烙馍不赶趟或想改换一下口味时,擀面条就成了晚餐的一大选择:从瓦缸中舀出白生生的小麦面粉,于瓦盆中和匀。揉,揉,揉,揉得面团软筋如泥,置放梨木案板上,取出细长光滑的红红的枣木擀面杖,慢慢地擀,擀,擀,再擀,面团就象变魔术似的在梨木案板上变成了纸张一样的偌大面片。然后将面片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用菜刀切割划分,一大张面片刹时被切成了粗细相当的面条。
院子里的大锅生火后,先油炸一些底菜,如豆芽、菠菜、葱花、姜沫、蒜苗等,然后添水至大锅煮沸,加入擀制的面条,面条熟后捞食,味道醇香,嚼起来有劲,一不小心就会吃多。
【面鱼子】形如小鱼儿,也叫“面疙瘩”,早晚吃得较多,几乎均以咸鲜为主。其做法是用铁锅加油炸葱姜(有的加入几棵青菜),加水烧开。面粉加水(有的加入几个鸡蛋)和少许盐调成稠糊。一般调糊均用大白碗,碗口略倾斜,使面糊稍溢出碗边,用一根筷子沿着碗口边缘,将碗边的面糊轻刮至烧开的水中,直到面糊刮完为止。待水开,面糊在水中成熟后像一条条小鱼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加入盐、味精、胡椒粉和少许醋,即可食用。
【龟打】将面团拍按至扁平状,使之成为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的面团,然后放在锅内或鏊子上烙炕成熟。多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
【窝头】由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圆锥形,每个底部都有一个圆洞,小巧玲珑,蒸熟后呈金黄色。传说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爱的一种宫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米面(有些掺进一些黄豆面)制作而成,个子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