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35分)
1、语境默写。(10分)
在古诗文的世界里,花草树木、山川明月等自然景观,承载了诗人无尽的悲欢喜乐。从《饮酒〈其五〉》(1)“ , ”中可以感受到弃官归隐后陶渊明对傍晚时分山林间秀丽景色的无限热爱;从《观沧海》(2)“ , ”中可以感受到曹操面对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时,跃马扬鞭的豪情壮志。从《黄鹤楼》(3)“ ? ”中可以感受到黄昏时崔颢临江远眺的浓浓乡愁;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 , ”中可以感受到岑参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从《醉翁亭记》(5)“ , ”中可以领略滁州春夏变化之景,感悟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2、根据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读书任务。(6分)
文段一: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A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文段二:知县听了,说道:“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便将两张状子都批准。原告在外伺候。早有人把这话报知B,B慌了,自心里想: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
任务一:文段一中A是 ;文段二中B是 。(2分)
任务二:从汉字的演变看,“走”的本义是“跑”。以上文段中,“A”一道烟走了,“B”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同是“走”的结局,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2分)
任务三:《儒林外史》中严氏二人本是同胞兄弟,书中却写了他们的家庭矛盾,有何作用?请结合原著内容进行探究。(2分)
3、成语积累。(4分)
在第三十一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悦读宁夏用“以书会友”的方式带大家云逛书博会。在本届书博会上,一批批制作精良的出版物 ① 。我们宁夏展区内不仅陈列着宁夏出版的地方文化特色书籍,还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品质图书。它们激发着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前来看书、买书的群众 ② (形容行人、车、马、船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本届博览会成为了 ③ 的文化交流大舞台,也让全民阅读 ④ (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在浓郁的书香中,广大群众汲取营养,浸润心灵,充分感受书籍的魅力。
(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④处的成语。(2分)
② ④
(2)①③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浩如烟海 当之无愧 B.浩如烟海 无可厚非
C.不胜枚举 无可厚非 D.不胜枚举 当之无愧
4、小语想为班级撰写一副对联,描述自己对初三生活的期许,想好了上联,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挑选合适的词语组成下联。(3分)
备选词语:
一朝 十载 天道酬勤 金榜题名 踏云来 争佳绩
上联:三年笔墨挥洒追风去
下联: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一群舞者身着青绿色拖地长裙,仿佛化作青峰叠嶂和陡峭山崖,通过“青绿腰”等舞蹈动作的变幻,演绎出“险峰”“卧石”等造型,将山水相依的磅礴气势舞得淋漓尽致。
①“青绿”是《千里江山图》的灵魂,也是整部舞剧的视觉标志。
②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
③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④《只此青绿》用七个篇章让观众跟着展卷人的视角,穿越时空走进北宋画家王希孟的绘画世界。
A.④②③①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要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节选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材料三: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葆有创新意识、开放精神,善用互联网和虚拟技术,积极突破传统美育的时空隔阂,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开拓美育新天地。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四望梅川河整理)
(1)请你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2分)
(2)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美育的认识。(4分)
7、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也译为“世界读书日”、“世界书香日”),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光明中学准备举办“读书节”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请你为学校拟写一个活动方案。(4分)
提示:内容需包括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内容(至少两项)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回答问题。(12分)
“君子”作为中国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化身,承载了人们对有修养、有能力、有品味、有追求的人的美好向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包含了对儿子日后能够成为“君子”的殷切期待,文章说: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果说,《诫子书》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那么,《论语》则是孔子对世人的无限期待。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过107次。孔子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日常生活方面列举了“君子”范式: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对“君子”之道的推崇不仅仅教育了他的弟子,也在更深层次的心理、道德方面向世人解读了怎样成为一个“君子”:
【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节选自《论语·里仁》)
8、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人不堪其忧
(3)苟志于仁矣 (4)是人之所欲也
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10、请用“/”符号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甲】【乙】【丙】分别对“君子”这一崇高的人格评判标准做出了解读、阐释。请结合三个文段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培养“君子之德”。(2分)
(二)阅读回答问题。(4分)
耒阳溪①夜行 [唐]张九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②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注释]①耒阳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东南部,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②岚气:山中雾气。
12、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点明时间、地点和交通工具。
B.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对景物未作具体、细致、逼真的刻画,淡淡点染,却产生了高度传神达意的艺术效果。
C.整首诗写诗人夜行溪上所见之景,主要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通过溪上清幽的景物,表达诗人的情怀。
D.全诗几乎句句写景,结尾一个“愁”字,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13、请自选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分)
(三)阅读回答问题。(10分)
①有些人对“卧游”一词有误解,认为是年龄大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事实并非如此,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欣赏中国山水画需要“卧游”,即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②如何能做到卧游呢?有一些外部的条件要满足。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安静下来。只有安静下来,才能走进山水画的世界。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见过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斗室”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位于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身心记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再次,展卷也有讲究。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③有人要问,即使我满足了以上这些外部的条件,但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依然难以取得“卧游”的效果,怎么办呢?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画家对笔墨的锤炼上。想要欣赏画家透过笔墨所传达的意境,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书法知识。通过欣赏画面中的运笔和用墨,观者不仅能判断出画家技法水准的高低,也能判断出画家的审美旨趣。影响深远的画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图式和笔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因此,当我们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最值得玩味的便是画家的笔墨,以及笔墨所传达出的审美意境。
④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边从自然界学得山石、树木、云水的画法,一边通过自己的心裁,让画面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境。因此,与西方风景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写照,而是营造了一个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从而让人完成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旅。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1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鉴赏者只要身居斗室且能安静下来欣赏,就能取得卧游的效果。
B.鉴赏大幅立轴的作品时,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欣赏者能更好地走进画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C.千百年来,影响深远的画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图式和笔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D.文人画家学得山水意象的画法,又通过心裁让画面有更深远的意境,营造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
15、阅读全文,梳理文本论证结构,完成下列填空。(2分)
本文首先针对一些人对“卧游”的误解提出欣赏中国山水画需要“卧游”的观点,接着阐述(1) ,最后指出(2) 。
16、下列两则材料,哪一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卧游”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A.清代画家王武《唐寅落花诗图》取唐寅《落花诗》诗意,以细腻的笔法勾勒出辽阔的平静湖面,烟波迷蒙,令人犹如置身江南山水之间。
B.南宋的袁燮特地在住所的东侧,建了一个小轩,取名“卧雪”。他把收藏的名画环挂四周,点上一炉香,就在“卧雪”里遍览山野泉林、亭台楼榭。
17、欣赏者怎样才能鉴定一幅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请结合本文第③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3分)
【链接材料】山水画与真实的山水不一样,一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与另一位画家所创作的作品也会不一样,就是同一位画家所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也会不一样,这里面既有画家本身的问题,也有鉴赏者欣赏能力的问题,也就是鉴赏者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的问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成功的山水画除了蕴含着理想和情感的空间镜像外,必须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如此,判断一幅山水画有无意境,必须通过鉴赏者的鉴赏才能去鉴别。
(摘编自刘建《认识“意境”在山水画鉴定中的审美价值》)
(四)阅读回答问题。(14分)
故乡的冬 张金凤
①冬天是被一场场北风送来的。北风随意一点,天就蓝了,天底下的事物纷纷变身。叶子变得五彩斑斓后,四处投递着消息。土地变得坚硬而冷峻,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念着“开北风了”纷纷去晒瓜干做脆响的口粮。北风抚摸着田野,大地上作物越来越少,麦苗嫩嫩的小腰身接过时令衔接的大旗。
②冬天是被萝卜送来的。“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从霜降到小雪,正是白菜越长越壮实的时候。虽然在 后,早晚会有些霜冻,然而白菜的筋骨结实,越冷,越长得瓷实,越冷,越生得鲜美。
③“猫冬”是从堵上后窗那一刻开始的。父亲用泥坯把后窗堵了,又抹上厚厚泥层。后窗变成了后墙的日子家里暖了许多。地瓜干藏在屋顶棚子上,盖着薄薄的豆秸叶;奶奶天天偎在炕头上,透过窗户中间的小玻璃片观天看地;就连平日里忙碌的母亲,也常常坐在炕头上摆弄窗花和鞋垫。
④北方的冬天常常是万里晴空,日头那么慷慨地照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大好的天气里最适合一帮老伙计聚在一起,排在南墙根下晒太阳。
⑤思念一场雪从树叶还没有落光开始。初雪撵着小雪节气而来。那一天,风也潮润,云也低沉。不经意间,草垛上、树枝上甚至墙头的草上,都传来沙沙声,那是雪的脚印。听雪的人高兴地跑过大街,一路报告着:下雪了,下雪了。
⑥雪在那个北风不紧的日子只是遥遥地打了个招呼,人间就热闹地接待。小雪节气的雪,还能多热烈呢?但是,小雪的仪式感却非常足。人们在大锅灶上炒一锅大白菜、豆腐,加了粗粉条。这是齐鲁大地胶州地界标准的雪天大锅菜,用刚刚收回家的大白菜炖猪肉粉条,仿佛是给白菜过节,也是为小雪过节,更为接下来要休养生息的冬天过节。
⑦有风的冬日,村庄很安静,连狗儿也不叫,天地间只有风声。柴门被扭得吱吱呀呀,玉米秸垛窸窸窣窣,槐树豆叮叮咚咚,白杨树笔直而向上的枝丫就像竖琴,被风刮奏着。
⑧冬天的田园鸟雀盘旋,不到下雪的日子,它们不去啄那些高树上的柿子。秋天采柿子的时候,竹竿足够长,母亲却不让采最高枝上的十几个柿子,每棵树上都留着些。那些柿子长得饱满而丰腴,看起来很好吃。母亲说,留几个柿子“看冬”。光秃秃的枝丫上,那几个柿子看守着冬天,越来越红。后来,大雪覆盖了原野,柿子树梢成了鸟雀聚会的地方,它们啄着柿子,享受雪天里的盛宴。
⑨总得有一场鹅毛大雪才对得起冬天的想念,天地都被扯不开的“芦花”填满。芦花雪是数朵雪花粘在一起,像一只只柳叶船,硕大仍不失轻盈。它们飘荡在天空,慢慢降落并栖息在稀疏的篱笆上、草垛上,落在毛茸茸的干扁豆藤上,落在月季花干透却未凋零的花骨朵上……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好似它们的到来就为这样的相依,就是为给那些枯木干藤开一季花。雪成了藤上的花、花上的蕊、蕊上的蝶。
⑩大雪来的时候,乡村是沸腾的、喧闹的。孩子们在雪扯起的帷幕间奔跑着,欢呼着,庆祝着。小手冻得好似小胡萝卜,捧起一把雪,就那么扬向对方,或将雪攥成团,“嗖”地打在对方肥大的棉袄棉裤上。
⑪下过大雪,屋里开始点泥火盆,它既可以取暖,又能烫热一壶酒,在暖炕上斟饮。大雪封门后最宜饮酒,炉灶上嗞嗞啦啦,炒鸡蛋的香、炸花生米的香、煎白菜包的香、烤小鱼干的香混合在炊烟里,飘荡在雪的曼舞中。故乡被酒香菜香熏醉的雪花,飘得更舞步翩翩了。
⑫雪持久不化的日子,母亲在屋檐下的长木橛子上挂了几穗高粱穗子款待麻雀。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有冬天“斋鸟”的传统。木橛上那些高粱穗不几日就变得轻了,若雪还没有化,母亲会另选一把穗子挂出去。
⑬故乡的冬天是浪漫而温暖的。那些冬夜,乡村寂静得只听见风吹草叶的轻叹。透过窗户,或是温暖的灯光伴着夜读的身影,或是一位默默剪窗花的母亲,守着一炕香甜的酣梦。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1日,有改动)
18、第②段横线处的节气是( )(1分)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故乡的冬天有哪些特点?(3分)
20、文中多次提到了母亲,你读出了怎样的母亲形象?(2分)
21、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22、这篇文章内容繁多,看似闲散,实则散而不乱,谈谈你的理解。(3分)
23、请你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3分)
三、写作(45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
请阅读以上文字,从中提炼一个主题,也可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的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也可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内容充实,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500字。(不能使用试卷中的材料、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