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第1~9题每题2分,第10、11题每题3分,共24分)
1.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美洲史论》中写道:“他所指挥的军队解放的国土十倍于西班牙,比西、法、德、英、意五个国家加在一起还大一倍半……他亦成为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拿马六个国家的奠基者。”“他”是( )
A.华盛顿 B.章西女王
C.圣马丁 D.玻利瓦尔
2.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
B.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
D.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3.(学科融合·英语)下图被视为“汽车”的出生证,专利号码为37435专利证明——申请人于1886年1月29日向德国帝国专利局递交专利申请。这项专利( )
A.推动了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印证本茨创新动力与创业精神
D.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词语来描述19世纪后期( )
A.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5.(学科融合·语文)民国五年《新青年》发表文章:“击死奥大利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於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皆联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材料描述了(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动
B.列强对中国国民革命的干涉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6.“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材料中的“大屠杀”是指( )
A.亚历山大东征 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7.1917年3月25日《申报》刊文:“十六日夜间,(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呜啦,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8.“它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苏联模式
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由大学、公司、五角大楼三方协调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科学——工业—军事联合体。苏联也启动了类似但却独具特色的科研工程,往往是一些秘密建起的与外部世界近乎隔绝的科学城。这些科研工程启动的政治背景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国扶植西欧的需要
C.冷战格局下的美苏对峙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10.1992年,邓小平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欧盟迅速崛起
11.(学科融合·英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超市里,标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随处可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 )
A.经济区域化的表现
B.经济信息化的表现
C.经济专业化的表现
D.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派出大使,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各国签订《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宣告结束。没有了外部压力,亚历山大二世开始推行农奴制改革。
材料二 土地肥沃地区的农奴主地主,要求只给农民一小块园地,不给份地,以便永远榨取农民的劳役;土地贫瘠地带的农奴主地主,则同意分给农民份地,以便收取农民的高额赎金。由于各地农奴主地主间利益上的矛盾,使改革起草工作迁延数年之久。正在他们争论不休时,用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的农民起义日益高涨。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惶恐不安地说,“今后的任何拖延都会有害于国家”,遂使起草工作加速进行。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以及联合美国限制英国,俄国把阿拉斯加地区卖给了美国,然后把精力放在了远东地区的中国方面。
——选自《危机与农奴制改革》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的原因。(2分)根据材料一,归纳克里米亚战争为亚历山大推行改革创造的条件。(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此次改革的特点。(4分)
(3)综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把精力放在远东地区取得的利益。(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德国是为了“保卫国家,反对沙皇制度,捍卫文化发展和民族发展的自由”……俄国则纯系抗议“斯拉夫兄弟的尊严受到奥匈帝国的侮辱”。法国人不仅要为“保卫法兰西而战斗”,而且宣称“法兰西再次为人类的自由、理性和正义而战”。
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动员美国青年赴欧洲作战时充满理想主义情调,他强调这是“为和平而战”,“为结束一切战争而战”。许多青年怀着爱国热情奔赴前线。
——摘编自《英国文化与外交》《20世纪美国文学史》等
材料二 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被日本怂恿决心参战,而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是主张中立的,段祺瑞联合各省的督军数次向黎元洪施加压力,在段祺瑞一再施压下,加上美国的驻华大使多次游说,黎元洪不得不加入协约国阵营。但是北洋政府参战没有派出军队,而是派出了十四万名中国劳工参与协约国的后勤保障任务。这些中国劳工主要的任务就是背炮弹、运粮草、背伤员和尸体等苦力工作。而在战争中中国的劳工累死的,病死的,被打死的总数达到了近五万人。
——摘自《中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参战的战争名称。(2分)
(2)欧美列强的战争宣传有何共同点?(4分)并分析进行如此宣传的目的。(2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参战同欧洲列强参战的主要不同。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因素。(4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 800万。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而且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摘编自统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2000-201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估算)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6分)
(3)指出材料三中互联网用户数量变化呈现的趋势。(2分)
(4)科技改变了人类和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2分)
1.D 2.A 3.C 4.D 5.C 6.C 7.B 8.C 9.C
10.A 11.D
12.(1)原因:农奴制的阻碍。条件: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
(2)掠夺性;不彻底性;斗争性;长期性和被迫性等。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3.(1)第一次世界大战。
(2)共同点:都宣称本国参战的正义性;本国是为正义、和平而战。目的:动员更多的人奔赴战场。
(3)不同:中国政府是被迫参战的;中国政府派出了大量劳工,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任务;中国劳工从事苦力工作,且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根本因素:中国国力的衰弱。
14.(1)第一次工业革命:轮船、火车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等。
(2)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大众教育;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回答三点即可)
(3)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好科学技术。(回答两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