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试卷真的对学习有用吗

写试卷真的对学习有用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3-22 14:09:59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深切体会到家长们在教育选择上的迷茫与焦虑。尤其当“奥数热”席卷全国时,许多父母趋之若鹜,却又在孩子的成绩波动中陷入困惑。我的大女儿瑶瑶在五年级之前,一直是一个成绩中游、性格温和的普通学生。她乖巧听话,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成绩始终徘徊在班级第十名左右。那时的我忙于工作,对她的学业并未过多关注,直到五年级上学期,我意识到必须为她的成长做些什么。于是,我选择了奥数作为突破口,而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学习轨迹,也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

许多家长对奥数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奥数是提升校内数学成绩的捷径。然而,现实往往与期待背道而驰。奥数与小学数学的课程体系差异显著,前者更注重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后者则以基础运算和应用题为主。若抱着“提高分数”的功利目的让孩子学习奥数,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正如瑶瑶最初接触奥数时,每天两小时的高强度学习不仅未让她的数学成绩提升,反而因时间被大量占用,导致全科成绩全面下滑。期末考试的失利如同一盆冷水,让我不得不反思:奥数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更值得警惕的是,奥数学习的方法论存在时代局限性。小学奥数中常见的“鸡兔同笼”“抽屉原理”等问题,到了初中阶段便会被方程与函数取代;大学阶段的微积分更是彻底颠覆了此前的思维模式。而那些曾被家长视为升学“敲门砖”的重点初中点招政策,也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逐渐消失。若仅以升学为目标,奥数的性价比确实不高。但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场关于思维与人格的长跑,而奥数恰是这场长跑中一块独特的试金石。

决定亲自教瑶瑶奥数时,我并未选择常规的补习班。一来五年级起步已算“晚学”,二来补习班按部就班的进度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于是,我搜集教材、设计课程,开启了“家庭奥数课堂”。然而,这段经历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的一个月,瑶瑶几乎听不懂我的讲解,复杂的逻辑链让她频频摇头;而我作为非专业教师,也不知如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每晚两小时的学习常以沉默或争吵收场,两人皆在崩溃边缘徘徊。但父女俩的坚持让这场实验得以延续——我告诉自己:“如果孩子还在坚持,我绝不能先放弃。”

转机出现在五年级下学期的四月。某天放学后,瑶瑶兴奋地告诉我,她在武术班帮一位初一姐姐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那道题连初中生都不会,但我用奥数的方法做出来了!”她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瞬间释然。那一刻,我意识到奥数并非无用,它早已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她的思维方式。此后,她的成绩开始逆势上扬,数学逐渐稳居班级前三,语文和英语也同步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开始主动挑战难题,甚至与班级第一名展开“较量”。曾经的“中等生”蜕变为自信的“竞争者”,这种变化远非分数所能衡量。

瑶瑶的转变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奥数究竟赋予了她何种力量?表面上看,数学思维的提升是显性收获。奥数题往往需要拆解复杂条件、构建逻辑框架,这种训练让她在初中几何与函数学习中游刃有余。但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心理与人格的塑造。奥数本质上是一场“挫折教育”。每道题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失败是常态,而成功需经历反复试错。正是这种“高压”环境,让瑶瑶学会了与困难共处。她不再因一道题不会做而焦虑,而是冷静分析、大胆尝试;她开始接受“不完美”,计算失误时,她会自嘲“手滑了”,然后认真订正。这种心态迁移到其他学科,甚至生活中——她敢于尝试从未写过的散文文体,敢于在辩论赛中挑战高年级对手,敢于承认“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奥数培养了一种稀缺的“成长型思维”。瑶瑶曾问我:“如果学了奥数还是考不好,怎么办?”我回答:“学习不是为了证明你聪明,而是为了让你变得更聪明。”如今,她将这句话奉为信条。一次考试失利后,她主动总结道:“这次错题是因为粗心,但我的解题思路是对的。下次只要更仔细就行。”这种对过程的重视、对结果的豁达,正是奥数赋予她的底气。

瑶瑶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下,许多家长陷入“内卷”焦虑,将乐器考级、竞赛证书视为“素质教育”的标配。然而,若孩子内心充满对失败的恐惧、对挑战的回避,再多技能叠加也不过是华丽的外壳。真正的教育应如奥数一般,让孩子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当瑶瑶笑着说“我和‘死敌’比的是谁更不怕错”时,我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它不在试卷的分数里,而在孩子眼中的光芒里。

反观那些反对奥数的声音,其症结往往在于将奥数异化为“解题技巧的堆砌”。实际上,奥数的核心并非知识本身,而是通过高难度问题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正如数学家丘成桐所言:“奥数不应是机械训练,而应成为点燃好奇心的火种。”若家长能摒弃功利心,以陪伴者而非监督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奥数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助燃剂”。

当然,强调奥数的价值并非否定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性。瑶瑶在学习奥数的同时,依然坚持阅读、绘画和运动。不同领域的探索反而形成了奇妙的“ synergy(协同效应)”:文学阅读提升了她的理解能力,使她在奥数应用题中更快抓住关键信息;绘画培养的空间感,让她在几何学习中事半功倍。这启示我们,教育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需根据孩子的特质动态调整。对于逻辑敏感的孩子,奥数可能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对于擅长艺术的孩子,音乐或绘画亦能锤炼相似的品质——专注力、抗挫力、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让孩子在探索中感受到“我可以”的力量。

如今,瑶瑶马上要升入初中,奥数题即将被更复杂的知识取代。但最开始那段鸡飞狗跳的日子依然是她最珍视的回忆。“不是因为学会了多少题,而是因为发现了我原来可以这么厉害。”她的话让我想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箴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成为有勇气改变自我的人。”奥数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让孩子在一次次“山重水复”中窥见“柳暗花明”,在挫折中磨砺出直面人生的铠甲。

当我们追问“奥数对学习真的有用吗”时,不妨将问题转化为“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教育成为怎样的人”。若答案是一个自信、坚韧、永远好奇的探索者,那么奥数便是一座值得攀登的山峰。这座山峰不会许诺捷径与坦途,但登顶时的风景,注定让孩子一生受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