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怕写作,心中千言万语却载不动手中的一支笔,迫不得已硬着头皮写下去,终篇复读却发现文章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原来的想法,甚至大段大段的文字语义含混,读来读去不知所云。有人问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回答说:“没有什么窍门,只有勤读书多练习写作,自然而然就会写了。”虽说如此,怕写作的人提笔千钧重,心中的话立即被扯成一团乱麻,没有了头绪,只好不了了之。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时时刻刻都会止步于写作练习室门外,永远脱不尽写作门外汉的冬毛。
最近笔者想起中学时代背熟的优秀散文,兴趣所致,又找来原文再次背诵并在废纸上默写出来用以练字,对照原文发现多有差错。原来我的背诵并不是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而是先明了原文的大概意思,背诵时不过是力求用原话表达原意,想不出来时便使用自己的话来补充,实质是依照原意再写作。对比分析发现,每一个默写差错都不如原文能精确表达文意,由此就对差错涉及的每个字词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谓写作,就是在准确的位置用准确地字词组成语句表达意思而已。可见深入认识并正确使用字词是写作的基本功夫,而背诵默写好的文章正是对这一功夫最简单而有效的练习。下面是我背写的韩愈《杂说千里马》一文,其中斜体并带下划线的字是错写或误窜入的字,括号中是原文用字或被我漏掉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①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马之能千里也(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见),且欲与常马等而不可得,安(求其)能至千里乎(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以其(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鞭(策)③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是(其)真无马乎(邪),是(其)真不知马也!
下面仅就用数字标出的三个差错略作分析,其他差错留给读者练习。①“而”字是转折连词,该处缺“而”字造成语气停顿而呈跳跃之势,读来生涩。②一提到千里马人们就会想到它有千里之能,似乎不待明言,但是,略去这六个字就会使得这段由几个小句组成的复杂语句直贯而下,缺少起伏变化而不丰满,而且没有突出千里马之能,说理不够充分。③鞭、策二字同义,用哪一个字不用哪一个字决定于作者写作风格,但在一篇文章之内宜用同一个字词表达同一事物,否则会带来阅读的不便。
上面虽然举的是文言文例子,但并非仅限于此,只要是好的文章,甚至其中的一个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背写练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相信背写好文三百篇,每个人的笔下都会滑爽烂漫。
2012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