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更优质作品请点击链接,关注,在看,谢谢[玫瑰] [玫瑰]
学生常见问题:你的开头为什么总被扣分?
许多学生写中考作文时,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开头写了三行还没进入正题,要么用"人生就像……""光阴似箭"等陈词滥调强行点题。我曾批改过一篇题为《成长的滋味》的作文,学生开头写道:"每个人的成长都像一杯茶,有苦有甜……"这样的比喻看似稳妥,实则毫无新意,阅卷老师一天看几十遍,怎么可能被打动?
更致命的是,许多学生误以为"开头要华丽",于是堆砌成语、诗词,结果内容空洞,反而暴露积累不足。比如"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岁月如梭……"这类开头看似文采斐然,实则与主题关联弱,容易让阅卷老师产生"套模板"的负面印象。
五大万能开头模板: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以下模板均来自近5年中考满分作文提炼,建议收藏背诵。
模板1:环境渲染法——用画面感抢占先机
公式: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 动态细节 主题词
案例: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教室,粉笔灰在阳光里打着旋儿。我攥着月考卷,目光死死咬住那个猩红的'58'——这已是我第三次数学不及格。"(2022年河南中考《那一刻的绽放》)
操作要点:
1.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场景细节(如考场、厨房、操场)
2.调动至少两种感官(如视觉 听觉,嗅觉 触觉)
3.用动态动词增强画面感(如"裹着""打着旋儿""攥着")
模板2:名句破题法——用文化底蕴征服阅卷人
公式:引用/化用名句 个性化解读 过渡到事件
案例: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教室后排那株绿萝在玻璃瓶里安静生长,像我这种成绩中游的学生,本以为自己会永远沉默在角落。直到那天……"(2021年浙江中考《平凡的微光》)
避坑指南:
— 避免引用过度泛滥的句子(如"宝剑锋从磨砺出")
— 推荐使用现代诗、冷门古诗或哲学名言(如顾城、泰戈尔)
模板3:悬念导入法——三句话勾起阅读欲望
公式:非常规行为/现象 矛盾冲突 倒叙伏笔
案例:
"我把获奖证书塞进了垃圾桶。母亲举着锅铲冲出来时,我早已跑出楼道。这个准备了半年的机器人比赛,当我真正拿到省一等奖时,却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暴雨夜……"(2023年江苏中考《意外的礼物》)
技巧:
— 开篇制造反常举动(扔证书、深夜外出等)
— 用具体动作代替心理描写("塞""冲""跑")
— 结尾处埋设时间线索("三个月前"引出倒叙)
模板4:排比蓄势法——用节奏感引爆情感
公式:三组意象排比 转折词 主题升华
案例:
"见过黄山破云的朝霞,赏过西湖笼烟的垂柳,描摹过敦煌飞天的裙裾,但最让我心颤的,却是老屋檐下那一串蒙尘的纸鹤。"(2020年北京中考《最美的风景》)
注意事项:
— 排比元素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 转折词需强烈("但""却""唯有")
— 最后意象必须具体(纸鹤、木梳、车票等)
模板5:镜头特写法——用细节刺痛阅卷人记忆
公式:定格画面 慢动作分解 隐喻式点题
案例:
"她的手悬在半空,掌纹里嵌着面粉,食指关节处贴着创可贴——那是昨天帮我削铅笔划伤的口子。递向我的不是早餐钱,而是一团温热的命运。"(2022年广东中考《手心的温度》)
高分心法:
— 选择有象征意义的身体部位(手、眼睛、白发)
— 分解动作到0.5倍速("悬""嵌""贴")
— 用物品隐喻情感("创可贴=伤痛","面团=生活")
满分范文 精批
题目:《那束光》
开头:
"实验室的排气扇嗡嗡作响,幽蓝的酒精灯舔舐着烧杯底部。我第17次将失败的溶液倒进水槽,看着紫色浊流打着旋儿消失。窗外的爬山虎沙沙摇晃,像在嘲笑我的固执。要不是遇见张老师……"(环境渲染法 悬念导入法)
正文:(为防止抄袭,只显示部分文章,今后均照此处理,谢谢理解!)
那是个闷热的午后,我蹲在器材室角落擦试管。突然,一双磨砂底的布鞋停在我面前:"听说你在做显色实验?碘钟反应不是这样玩的。"他随手抓起柠檬和维C片,"真正的化学,藏在生活里。"……
结尾:
如今每当我走进实验室,总会想起那束穿过排气扇的光——它不似激光绚丽,不如镁条耀眼,却照亮了一个少年最珍贵的觉醒:所谓奇迹,不过是常识在坚持中裂变的光。(镜头特写法 隐喻升华)
精批:
— 开头8秒内呈现实验室场景,用"17次""紫色浊流"制造悬念
— "布鞋""柠檬"等细节真实可感,避免假大空
— 结尾将"光"赋予三重含义,符合中考作文"小切口,深挖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