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材料】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整体感知】
本模块的考查载体采用文学类文本形式。《书匠》一文最早发表在2019年第12期《人民文学》上。在这篇小说中,葛亮塑造了两位古籍修复匠人:老董和简。老董和简分别代表传统师徒授受和现代西方修复技艺两种模式,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两个维度体现“工匠糖神”。作者将“老董”置于大时代背景之下,摹写出普通人物的酸甜苦辣。节选部分通过老董在古籍修复中不畏权威、力排众议、知难而上、勇于实践、精益求精,最终成功修复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匠人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情操,表达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礼赞。作为一篇小说,选文适合高考命题需要。试题共3道,属于基础性、综合性考查。
【核心价值】
通过本文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糖神,激发其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责任担当精神。
【试题情境】
本模块试题以小说《书匠》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小说文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主旨思想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必备知识】
小说开头段、结尾段的作用;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细节描写的作用;小说中侧面描写的作用。
【能力素养】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内容、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是对小说开头情节及作用的理解。小说开头写小龙和“我”父亲电话交流的情节。小龙转述了老董在古籍修复会上得罪专家并立下军令状一事,自然引出老董这个人物,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故A项正确。
B项是对人物肖像(细节)描写方法及效果的分析。相关内容指老董带“我”看秋去时的衣着打扮,选项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赏析了其作用,与文本一致。故B项正确。
C项,“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错误,前文是老董看橡树,心情沉重。由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可知,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借松鼠的动作引出老董对“橡碗”作用的叙述;是为了让“我”明白如何去用心搜集修复古籍的原料;为“我”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做铺垫,而非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故C项错误。
D项是对小说结尾“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的推断,老董不仅在用传统的方法修复古籍上确有独特之处,也赞美了老董的工匠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C
【失分剖析】
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一定要以全篇为背景,以主旨为导向,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否则就容易犯错。如C项内容,单就该句来讲,结合上文对往事的回忆和下文“它也识得宝呢”的感慨,可以看出“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的说法显然不符合文意。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必备知识】
明确“旧地重游”的相关场景及在小说情节中的位置与作用,“旧地重游”场景中老董的语言和行为,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能力素养】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首先通读画线语句,体会场景的具体内容,然后梳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最后加以概括。
场景一,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
场景二,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指出“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晰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这些都表明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
场景三,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橡树林,他和“爷爷”也曾经来过橡树林,在这里老董学到了技艺,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距离那时已有三十年。文中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这句话表明老董内心有一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参考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失分剖析】
解答本题,学生能够根据感觉判断老董的心情,但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却未必到位,容易犯没有依据和没有层次的错误。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必备知识】
小说中对老董的语言、动作、行为进行描写的语句,有关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知识,老董“匠人精神”的具体体现。
【能力素养】
本题主要考查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首先,梳理相关情节。小说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匠人老董对一部古籍进行修复的情节,并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老董这个人物形象,赞美其匠人精神。
其次,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与概括人物精神。情境一,小说开头,老董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敢于跟权威叫板,不惜得罪领导,敢于立下军令状。可见其坚持行业规矩,敬畏修复古籍的原则。情境二,父亲与老董就修书是否值得的对话,可知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得,可见老董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情境三,老董为了最终染出蓝绢,夜里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到染厂,把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还去了偏远的橡树林,最终完成修复任务。这些内容足以表现老董对修复古籍精益求精的匠人品格。最后整合上述几点,分点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失分剖析】
学生虽然从概念上对于“匠人精神”或“工匠精神”已经耳熟能详,但是试题要求具体分析“匠人精神”的内涵,需要学生具有更高的提取信息、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部分学生的答案常常分析不具体或条目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