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负即以简驭繁,杜绝碎片化。
而语文的学习碎片更多更杂更需整理。”
01
—
减负的底层逻辑
很多孩子或家长以为减负就是把问题、把事情减少。其实,真正的减负并不是减少问题的数量,因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减负的核心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来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甚至是在问题出来之前就已经做好的未雨绸缪的铺垫,杜绝问题的发生。
解决问题能力强,就是拥有高效的学习能力。高效的学习能力,就是能精准识别问题背后的模式。
他能从底层逻辑开始演绎,举一反千都不是问题。
所以,给学习减负,就是要重视核心概念的学习,懂得底层逻辑。以简驭繁,把碎片的知识系统化。
02
—
试卷分析的正确方式
以长郡系第三次月考试卷为例进行分析——小说阅读
在考场上的做题方式和平时练习的方式不能相提并论。这是老戴的观点。因为平时重在磨刀,考场上就直接是砍柴(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不说是砍柴,我说的是杀猪。)能不能顺利“庖丁解牛”,就是看磨刀的功夫深不深。
考场上先看题再看文章。
平时练习要反过来,先看文本,解读文本,猜测一下出题老师可能会出什么样的题。甚至自己可以出一出题目。重在对文本的细读和理解。
原题呈现
指路 阎秀丽 “那就是一道铜墙铁壁,一道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 ”老人喃喃地说。这是一个瘦削而又矮小的老人,满脸沟壑纵横,坐在院子里那把大大的圈椅上,身板挺得笔直,这应该是一位军人标准的坐姿。我尝试着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一些什么,可那双眼睛是沉静的,我什么也看不到。 我忽然觉得,那下沉的夕阳不是落向西山,而是落在老人的眼睛里。 作为报社的记者,领导让我去挖掘一些革命老战士的英雄事迹。经多方打听才找到他,听说他曾经参加过一场著名的阻击战,不过他不愿和任何人提起那段岁月。谁也没想到,他会住在极普通的筒子楼里。因为我们的到来,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军装,一顶军帽放在旁边的石桌上,那上面似乎沉淀着老人的峥嵘岁月。这让我不禁肃然起敬,更想从老人的身上挖掘出一些东西。 我提起了那场阻击战,老人沉默了很久,阳光从侧面照着他,让他的脸有一半笼罩在暗影里。 “您能亲历那场阻击战,一定有很多记忆深刻的人和事。”我说。 老人的身子瑟瑟地抖动一下,腰板瞬间佝偻起来,那宽大的木椅,竟然让他显得有些羸弱不堪。 “那是一道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老人喃喃地说着,“我的耳边都是爆炸的声音,鼻子里全是烧焦的味道……” 这是真正经过战火考验的老英雄!我身体正了正,虽然他什么也看不到。 “当我醒来的时候,周围很静,眼前一片漆黑,我以为我死了……还好我的腿还能动……我很害怕,怎么只剩下我自己?都死了吗?我不敢喊,但是我能感觉到风刮过我的脸……一股血腥味,是我的血,从我的脸上一直流,流到我的嘴里。”老人的身体在抖,声音也跟着抖起来,“我趴在地上,能闻到土里也有血腥的味道,我不知道是谁的血。但是我知道,我还没死,只是我的眼睛看不到了……我想活着,我不想死,香兰还等我回去娶她……”老人在我的安抚下平静下来,喃喃地说着,“她很漂亮,两条大辫子在身后甩来甩去……”老人的脸上似乎闪过一抹红晕。 “我又听到了枪炮声,整个大地都在震动,我甚至听到很多人的呐喊声。”老人挪动一下身子,靠在椅背上,好像很疲惫,“我听到有人喊‘给我上’,我很高兴,我得救了,因为我知道这是谁喊的话。” “我大声地喊着,嗓子都哑了,除了爆炸声和喊杀声,还有那越来越浓烈的烧焦的味道…… ”老人想睁大双眼,那里似乎藏着深深的恐惧,“那天是阴天,我能感觉到空气是湿漉漉的,就连喊杀声也是湿漉漉的、黏黏的……我又听到有人喊‘跟我上’,随即……一发炮弹在我的身旁爆炸……” “当我醒来的时候,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那种难闻的味道。”老人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过来, “像是地狱的味道……” “没有人救您回去?”我惊愕地看着老人。 “我以为我会死在战场上……我却碰到了他……他向我爬来,他的声音很虚弱,问我的眼睛是不是看不到了……我忍不住哭了,我再也看不到我的香兰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我问他是谁, 他告诉了我……他的两条腿都负了重伤,不能走路了……他说他想活着,要不然他的狗剩子就没爹了。” 我的鼻头一酸,看着老人的眼睛,我以为那里也会有泪水流出来,可是什么也没有。 “我不得不跟他走, 因为我也想活着。我背着他,他给我指路……他的两条腿晃荡着,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我的大腿。”老人的脸上闪现出一丝琢磨不透的神情,继续说道,“他没有叫,甚至连呻吟的声音都没有,我隐隐感觉到他竟然有些兴奋。他说这里就是一道铜墙铁壁,没有谁能够突破……后来,他哭了,我没想到他也会哭,他的哭声太难听了,说他整整一个连的战友就剩下他,连长是第一个牺牲的……” 我不由得站了起来,我无法想象老人当时的那种情况,背着一个负了重伤的战士走下战场的壮烈。我无法想象一个眼睛受伤看不见的人,背着…… “我让他闭嘴,他身上的血一直在流……我真想扔下他……他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胜利吗?因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口号是‘跟我上’!而他们,只会喊‘给我上’…… ”老人的身体抖得更加厉害,声音也跟着抖得变了形,“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他还是不停地说……” “那你扔下他了?”我问。 “我没有,虽然我很想扔下他……我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我的眼睛受伤了,但是我的心明白着嘞……”老人忽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道。 “我的眼睛受伤看不见了,但是我的心能看得见……” 我看到他的眼睛,真的有眼泪流出来。“我想让他活下去,可是他死了……我顺着他指给我的路往前走,因为他说过,只有走这条路才是正确的……后来,军医治好了我的眼睛,我按照他说的,和他们的战友一起,重新奔赴了战场。” “啊?那您是?” “那时我是国军……”老人低下头,声音轻得像风。 空气中揉搓出干燥的摩擦声,是老人拿起桌上的军帽,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那鲜红的五角星,在阳光下变得更加鲜红。 老人的眼睛里,被洒落的阳光映满了温暖:“不过他给我指了一条最光明的路。” (选自《2022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18.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 )(4分) A.与《我的叔叔于勒》 中的若瑟夫一样,文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以“我”的态度展示了作者的态度。 B.小说开头提到老人换上干净的军装,与结尾老人“端端正正”戴军帽的细节呼应,说明老人作为老兵的素养,这也是对战火中救他的那个人的致敬。 C.“我能感觉到空气是湿漉漉的,就连喊杀声也是湿漉漉的、黏黏的”,运用通感,把听觉印象转化为触觉感受,渲染了战役的惨烈。 D.小说写听老人的讲述时,“我不禁肃然起敬”“鼻头一酸”“我不由得站了起来”,这些心理、神态和动作描写从反面衬托主人公形象。 E.小说中“我”开始认为这位老人是“真正的英雄!”,相信他听完老人故事,知道在那场战争中老人隶属国民党军队后,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了。 20.阅读文章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请指出其深层含义。(4分) 我的眼睛受伤了,但是我的心明白着嘞…… 21.小说的标题为“指路”,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主旨简要分析(6 分) |
19.小说的结尾情节突转,老人的身份原来是“国民党士兵”,这真相读来令 2、答题步骤——这种没有步骤,直接找原文抄下来就行。 这种题属于基础题,看懂文本就行。 “伏笔”这一概念在我们教材里也经常出现,并在课后思考题里都有训练,如《带上她的眼睛》、《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等。但是孩子们的答案却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总结:从这个概念性质的题目里我们看到,考生上战场不能光溜溜的,一定是带着严谨的知识系统上去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知识点和考点的关联,知识点和出题老师的关联等都要能盘点出来。这样的考试肯定就会十拿十一稳。 学生考场答案 |
03
—
总结
据学生回忆,完全没有看懂文章内容
中考在即,题要做,但不能是纯粹的刷呀……磨刀的功夫得练
不要总想着套路套路,哪有那么多套路
文本细读精读才能对语言文字有高度的敏感
才能写出答案,写出满分答案
长沙中考语文捷径就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