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考试,比的是细致度,看谁不出错少出错,大多数扣分,不是思维能力的不足,而是呈现一种“粗心”的状态,考出满分固然可喜,出现一些小错误,也不是不能接受,这个阶段过于追求分数至上,焦虑的内卷投入,大幅度提升学习的强度,反而得不偿失。
小学的满分思维培养,让孩子更具有学习兴趣,更能集中注意力,有更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在考试中就会是不犯错或者少犯错。满分的成绩,只是检验的标尺,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
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追求孩子能够获得满分,让孩子大量的学习时间投入,大量的培训提升做题熟练度,却在无形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让孩子缺少自主思维的时间与空间。
初中阶段高分思维,每门学科都到满分难度很大,但得到高分却并不难,木桶效应体现明显,一门学科成绩出色,未来能有多大的领先优势,但一旦出现偏科,就会在总分上体现特别明显,尤其是数学和英语这两门高分值,高区分度学科,往往直接造成学生在总分上的分层。
中考成绩给人感觉容错率很低,低于80%的得分率,即使考普通高中都不稳当,但实际中考试题结构,就是简单题和中档题占据绝大部分分值,中考的所谓中档题也只是不要一点脑子都不动,就能做出的题目。
即使难如数学,80%分值的题目,也是比你一些简单的计算不出错,而二次函数和圆等少数难点,占据的总分值并不大,对于中等生区分度并不明显,足够细致带一点理科思维,得高分并不难。
中考到高一难度赛道变化,试题结构不再是以基础题为主,保障大多数学生较高得分,而是尽可能形成区分度,初中分数不错的学生,高一连一半分数都考不到的情况并不少见,不仅是数学学科,物理化学也同样如此。
初中不具备自主思维的学生,可以凭借大量的培训,获得总成绩的优异表现,但高中却绝对不行,高中的得分思维,不是比谁扣分少,而是比谁得分多,在试题难度上的体现,就是送分题少,难题不少,有区分度的中档题更多。
与初中的中档题本质是送分题不同,高中的中档题,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难题,而另一些学生就是简单题,这部分题型近一半的分值,也就造就了高中成绩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