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倒影:德日战后反思之路,为何如此不同?
2023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而就在几天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在纪念二战结束78周年的讲话中,再次重申了德国对纳粹罪行的历史责任,并强调“绝不允许历史重演”。
同样的战败国,同样的历史伤痛,为何德日两国在战后反思的道路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德国为何能走出历史阴影,实现与世界的和解,而日本却似乎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要解开这个历史的谜团,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土壤,去探寻德日两国在历史认知、社会教育、国际责任感等方面的差异根源。
荷兰记者伊恩·布鲁玛在其著作《罪孽的代价》中,将德日战后反思差异归因于政治制度的差异。战后德国经历了彻底的去纳粹化改造,建立了稳固的民主制度,并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而日本在冷战格局下,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导致日本右翼势力未能得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影响至今。
德国学者曼弗雷德·基特尔在其著作《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之后》中,则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了德日差异。他认为,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罪行过于触目惊心,举世 condemned,德国不得不深刻反省,彻底与纳粹切割。而日本则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刻意淡化侵略罪行,逃避历史责任。
更值得深思的是,德国在战后对纳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将这种反思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代代警醒后人。而日本却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遮遮掩掩,甚至试图美化侵略历史,导致年轻一代对历史缺乏正确认知,右翼思潮沉渣泛起。
2022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60%的日本年轻人认为,日本不需要为二战道歉。这个数字背后,是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在历史教育上的缺失和偏差。
历史的伤疤,需要用真诚的忏悔和深刻的反思去抚平。德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正视历史、承担责任,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信任。而日本如果继续沉迷于“选择性记忆”,逃避历史责任,最终只会将自己困在过去的阴影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救赎。
反思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德日两国的战后反思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一面警示我们正视历史、珍爱和平的镜子。
面对历史的伤痛,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反思?如何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