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毛坦厂小镇。坐落在这里的毛坦厂中学在全国都赫赫有名,它是“高考失败者”们的收容所,也是改造他们的“加工机”。白岩松曾经就夸过毛坦厂中学,说它实现了很多寒门子弟的梦想。
系列纪录片《高考》的前两集“毛坦厂的日与夜”里,就为我们揭开了这座“高考工厂”的面纱。《高考》是央视频道的一个系列纪录片,主题就聚焦于高考,这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它选取了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在毛坦厂工作的老师,也许比复读的孩子还要更加辛苦。班主任程晓东曾经向同学们说起自己一天的工作,也许要干一辈子。这里说的干一辈子,就是每天都给学生打鸡血,管束他们的一言一行。除了常规的上课、改作业、改试卷外,班主任还要数不清的工作。
他要定期去各个学生租住的房间里突击检查,查看他们的房间里有没有影响学习的手机或者和闲书,一旦发现了就要没收。他要去查每节课的监控录像,看看学生们有没有在认真听讲,一旦发现有开小差、偷吃东西的同学,就要抓来办公室批评一番。
中国教育的现状和寒门子弟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在毛坦厂中学得到了高度浓缩的体现。在这里,关于学习的一切都是那么密不透风。不仅学生压力巨大,家长付出巨大,连老师也陷入在无穷的焦虑中。在这种语境下,高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把分数当成是天大的事。
通往高考考场的大巴上,一个学生对着电视唱起了周华健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其它人也都跟着唱了起来,(插入唱歌)这一幕配合着此前的众生相,令人莫名地感到心酸。在中国,高考是不少寒门子弟想要跨越阶层、改变命运的一条漫长的“捷径”。之所以说这条“捷径”漫长,就是因为它谈何容易。
今年,“小镇做题家”这个词火了,讲的就是那些出身在小城市里埋头苦读,擅长应试教育,能考出高分,但缺乏考场之外真正的视野、资源、情商。就算高考考中了一个还不错的成绩,这种“小镇做题家”在去到名牌大学后还是抬不起头,毕业后还会陷入就业困境。
有人说,“教育不是一桩优胜劣汰的工程,而应当是依循生命本真的爱。”这句话为我们揭示出了教育的真谛。令人获得精神提升的教育,不该是限制学生的教条主义,也绝不可能是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
高考这件“人生大事”,如果把它放到一生的时间维度里看待,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分数也并不是生活里顶天大的事情,学校外面还有更为广阔的天地。高考真正的意义,在于经历与成长,而不是被学习压到喘不过气,把自己变成做题的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