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2600年)的重要城址,在城中发现有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遗迹,在城外发现有公共墓地,其中大、中型墓葬有体量较大的棺木和精美的玉钺、石钺等遗物。据此可推断当时
A.城市营建制度形成 B.早期王权国家出现
C.多元一体文明产生 D.社会组织能力强化
2.东汉初,光武帝多次下诏释放奴婢,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虐待奴婢也要依法惩办,并废除了奴婢射伤人处死刑的规定。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社会经济 B.宣扬民本思想 C.抑制豪强势力 D.整顿朝廷吏治
3.南朝时,朝廷常以宗室出镇地方,而又多用“典签”(处理文书的小官)以佐之,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少卖葛于山阴市”的戴法兴,在刘宋久任中书通事舍人,参掌“选授迁转诛赏大处分”,民间称为“真天子”。上述现象反映了南朝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寒门势力的崛起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士族地位的巩固
4.朝省诗是朝官描写朝廷政事生活的诗,对下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初盛唐 | 中晚唐 |
“明朝题汉柱,三署有光辉”--沈佺期 | “寂寞闻宫漏,那堪直夜心”--权德舆 |
“寓直恩徽重,乘秋藻翰扬”--宋之问 | “闲夜贫还醉,浮名老渐羞”--卢纶 |
“鳞翰空为忝,长怀圣主恩”--韦元旦 | “端闱仙阶邃,广陌冻桥滑”-杨巨源 |
A.朝政腐败加剧诗歌式微 B.儒学复兴丰富诗歌内容
C.科举成熟促进诗歌繁荣 D.社会变迁影响诗歌风格
5.明初,湖广参政陶凯致仕后自称“耐久道人”,太祖认为他不署朝廷官爵而署别号,是“轻君爵而美山野”,后来找借口将他下狱处死。这反映了明初
A.道家思想的盛行 B.法律条文的严苛
C.思想专制的厉行 D.官僚体系的僵化
6.1866年,总理衙门派遣了一个非正式的试探性外交使团前往欧洲。回国后,成员把这次出使记满了三本日记,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社会风俗、高楼、气灯、电梯和机器等新奇事物,对英国的议会和其他政治体制只是一笔带过,这表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开始近代化 B.关注西方科技进步
C.中枢机构半殖民地化 D.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7.漫画可说是时代最直白的宣言。著名漫画家马星驰1914年12月13日在《新闻报》上发表《一笔抹杀》,该漫画
A.揭示日本“二十一条”的罪恶 B.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
C.揭露日本意图侵略中国的野心 D.反映北洋政府参加一战的意图
8.《红旗》杂志是党中央的理论刊物,但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红旗》一直保持沉默,直至1978年年底第12期才发表谭震林回忆井冈山斗争的文章,谈到“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要敢于纠正。”这反映了
A.传统势力强大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B.《红旗》对时局的变化谨慎乐观的态度
C.破除“左”倾错误思想束缚的过程艰难
D.《红旗》坚定地捍卫毛泽东思想的立场
9.以下是《1978-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表,据此可知
A.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乡差距扩大
C.加入世贸组织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度缩小了城乡收入比
10.下图是在埃及希拉康波里的荷鲁斯神庙出土的纳尔迈调色板,它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统治的图画。纳尔迈调色板可用于研究埃及
①国家统一和王权扩大 ②雕刻技术和象形文字
③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 ④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1.亚历山大帝国及其后各王国的建立既将希腊文化广泛传播至北非和亚洲,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原有的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据此可知,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A.是东西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晶 B.已经超出了希腊文化的范畴
C.是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延续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12.据统计,英格兰和爱尔兰人口在1600-1750年间,从500万增至650万,仅增加了150万人。但在1750年以后的50年间,就增加了250万,其增长率是前一时期的五倍。这种变化
A.推动高产农作物的引种 B.改变了和平的时代环境
C.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D.激化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1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政府频繁更换。如果从1920年1月米勒兰组阁算起,到1940年3月达拉第下台,法国共有40届政府。如果算到1929年11月白里安下台,共有17届政府,其中最短的一届政府只维持了3天。法国政府更迭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腐败政局动荡 B.责任内阁制的缺陷
C.国际经济危机影响 D.对外战争频繁失败
14.1945年8月13日,美国提出:“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和库页岛由苏军受降;日本、菲律宾和朝鲜南部由美国受降”;对此,斯大林提出两点修改意见:(1)千岛群岛由苏联受降;(2)北海道北部归苏联受降。对苏联第(2)点要求,美国坚决反对。美苏分歧
A.导致两国关系的破裂 B.是意识形态斗争结果
C.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 D.改变了日本国际地位
15.以下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对外国投资占总净资本百分比变化示意表(使用即时价格),据此可以推知
德国 | % | 英国 | % |
1851/5-1861/5 | 2.2 | 1855-1864 | 29.1 |
1861/5-1871/5 | 12.9 | 1865-1874 | 40.1 |
1871/5-1881/5 | 14.1 | 1875-1884 | 28.9 |
1881/5-1891/5 | 19.9 | 1885-1894 | 51.2 |
1891/5-1901/5 | 9.7 | 1895-1904 | 20.7 |
1901/5-1911/5 | 5.7 | 1905-1914 | 52.9 |
A.英国海外投资增速远超德国 B.英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超德国
C.德国专注于国内市场的拓展 D.英德两国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题,第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55分。)
16.【地方志书与社会变迁】(14分)
材料一
宋代地方志大致可分为图经、九域志、舆地记、方志四种类型。北宋时以图经为主,如《开宝诸道图经》《祥符州县图经》等。南宋时,各地地方官自行修撰的方志成为主流,如南宋名士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周淙《乾道临安志》等。修志者对修志地区的地理形势、风土人情、典章掌故比较熟悉,他们自己往往也是博学之士,因而所修之志既有功力,又得史法。这些志书至为珍贵,是我们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摘编自黄燕生《宋代的地方志》
材料二
宋代各地撰修地方志数量总结
北宋 | 京 畿 路 | 京 东 东 路 | 京 东 西 路 | 京 西 南 路 | 京 西 北 路 | 河 北 东 路 | 河 北 西 路 | 河 东 路 | 陕 西 路 | 两 浙 路 | 淮 南 东 路 | 淮 南 西 路 | 江 南 东 路 | 江 南 西 路 | 荆 湖 北 路 | 荆 湖 南 路 | 福 建 路 | 成 都 府 路 | 梓 州 路 | 利 州 路 | 夔 州 路 | 广 南 东 路 | 广 南 西 路 | 小计 | 另 有 不 定 | 合计 | |
数量 | 3 | 2 | 2 | 2 | 2 | 1 | 3 | 3 | 11 | 24 | 3 | 4 | 7 | 6 | 5 | 6 | 7 | 7 | 7 | 9 | 7 | 10 | 4 | 1 3 5 | 3 | 1 3 8 | |
南宋 | 金 南 京 路 | 金 山 东 西 路 | 京 西 南 路 | 金 河 北 西 | 陕 西 路 ① | 两 浙 东 路 | 两 浙 西 路 | 淮 南 东 路 | 淮 南 西 路 | 江 南 东 路 | 江 南 西 路 | 荆 湖 北 路 | 荆 湖 南 路 | 福 建 路 | 成 都 府 路 | 潼 川 府 路 | 利 州 路 | 夔 州 路 | 广 南 东 路 | 广 南 西 路 | 小计 | 另 有 不 定 | 合计 | ||||
数量 | 7 | 1 | 4 | 1 | 3 | 41 | 4 9 | 12 | 12 | 3 1 | 4 3 | 19 | 21 | 28 | 14 | 9 | 8 | 7 | 26 | 16 | 3 5 2 | 2 | 3 5 4 |
【注】①北宋时的陕西各路,到南宋已成金土,为金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和临洮路
--摘编自郑利锋《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宋地方志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6分)
17.【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与变迁】(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①1956年的党员构成,从党员的文化水平看,文盲党员由1949年的69%下降到28.4%;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17%,其中大专以上占1.05%。②1978年,文盲党员占11.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占41.57%,其中大专以上占2.89%。③2000年,文盲党员占2.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占21.1%,其中研究生占0.64%。--摘编自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党之初曾积极发展工人党员来壮大自己的队伍。然而,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以及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只注重发展工人党员、忽视农民和其他阶层先进分子入党所遭遇的挫折教训表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阶级基础。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都应当团结到党的队伍中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摘编自2011年《光明日报》《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党员构成变化的趋势。(6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2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党员构成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9分)
18.【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14分)
近代以来,随着国际交往与冲突的增多,民族主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根源于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从天国回到世俗的人间追求人的解放,从而发现自身的价值及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并对共同体的成员产生一种亲近感。民族感情的逐渐增长,拉开了民族主义的序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在政治上他们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和阶级特权。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人们将对国王的忠诚转向对民族共同体(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
材料二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曾不无感慨地写道:“民族主义是一种非常富有弹性、甚至空洞无物的意识形态,因此它能为极其矛盾的客观目标服务:它既可以用于肢解国家,又可以用于建立国家;既可以用于建立一种普救学说,又可以用于激发地方主义······它仿佛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瓶。”的确,对民族主义是无法作出抽象的善恶判断的。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背景下,它的作用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摘编自齐涛《世界历史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8分)
19.【东西方关系的变化】(12分)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向海外不断扩张,东西方关系也不断调整。
材料
早期来华的西欧传教士,由于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得到中国少数学者的尊敬,甚至成功地使他们皈依天主教,如明末学者徐光启,他不但信仰天主教,而且也向这些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但是大多数中国学者拒绝西方科学。
尽管中国人、印度人、土耳其人在这个时期对欧洲人的文明没有什么好感,欧洲人对于他们的印象却很好,他们首先很熟悉奥斯曼帝国,对它很尊敬、称赞和理解。
在17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又从土耳其转到中国。在17世纪及18世纪的早期,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要大得多。当西方人学到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及政治制度时,油然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中国被尊为一切文明的典范。
只有到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才开始减弱,这部分地是由于一些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劣迹受到中国人民的仇视,也是因为欧洲人开始萌生侵略中国的野心。
正如欧洲人的兴趣在17世纪从土耳其转移到中国一样,到18世纪晚期,这个兴趣转移到印度,有少数知识分子埋头于研究印度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卷》
阅读材料,围绕着“东西方关系的变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年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三年级12月试题
历史评分细则
1.D。解析: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故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C项。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大型墓葬和代表权力的玉钺出现,表明当时社会组织能力提高,故选D项。
2.A。解析:东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光武帝通过禁杀奴婢、将奴婢放免为庶人等举措,使奴婢重返乡里,其目的是恢复社会经济,故选A项。光武帝的举措体现了一定的民本色彩,但宣扬民本思想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东汉奴婢有官府奴婢、豪强奴婢等,光武帝政策并非针对豪强,故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朝廷吏治,排除D项。
3.B。解析:中书通事舍人执掌大权,反映了南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但片面,故排除A项;处理文书的小官“典签”和“卖葛于山阴市”的戴法兴,受到皇帝重用,体现了寒门势力的崛起,故选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只体现在材料前半句,说法片面,排除C项;士族势力的巩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D。解析:题干主要涉及初盛唐与中晚唐朝省诗风格的变化,与唐代朝省诗歌的整体发展无关,且科举制成熟于宋代,故排除A、C项;题干主旨与儒学复兴内容无关,排除B项;初盛唐时期,朝省诗以表现官僚的政治恩遇和朝事情怀为宗旨,中晚唐朝省诗普遍流行朝事厌倦情绪和白云之思,这些内容与唐朝社会的变迁有关,故选D项。
5.C。解析:道家思想盛行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明太祖“找借口”处死陶凯,不能说明法律条文严苛,排除B项;明太祖因陶凯署别号而不署官爵将其处死,体现了对士人思想的钳制大大强化,说明明初厉行思想专制,故选C项;官僚体系僵化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主旨是洋务运动期间,外交使团“观察的内容主要局限于西方的社会风俗、高楼、气灯、电梯和机器等新奇事物”(器物),对政治制度“一笔带过”,体现洋务运动的局限,对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所以答案选B;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1861年的总理衙门成立,排除A;C、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7.C。解析:一战时,日本借机对德宣战,其根本目的在于侵占青岛进而鲸吞山东全省,此时中国宣布中立,其他国家作壁上观。画面中大笔挥就的四个字“交还青岛”再添一笔却变成了“不还青岛”,一笔抹杀掉中国拥有青岛主权的事实,辛辣直观地揭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故选C。“二十一条”是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袁世凯提出,故排除A;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野心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B;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国宣战,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D。
8.C。解析:A“传统势力”说法错误;B“谨慎乐观”不体现;《红旗》迟迟不发声,说明没有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最终发表谭震林的文章,说明冲破“左”倾错误的过程艰难,C正确;D坚定捍卫“毛泽东思想”说法错误。
9.D。解析:曲线图中“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是绝对差距,“城乡可支配收入比”是相对收入差距。A“城乡一体化”指城乡在政策、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排除;B“城乡差距”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城乡收入比(相对收入差距)先上升后下降,C项“持续扩大”错误,排除;1978—1983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面推行,效果已经显现,而直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行,其改革效果还未完全显现,城乡改革进程不一致,使得城乡收入比在1983—1985年降至最低。随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收入比又上升,因此“一度下降”正确。D正确。
10.D。解析:调色板的正反面纳尔迈分别戴红冠和百冠代表上下埃及的统一,手持权杖,代表王权的扩大,①正确;调色板上有浮雕和文字,②正确;调色板出土于神庙,且调色板上有公牛等神兽形象,可反映宗教信仰,③正确;④无法体现;D正确。
11.A。解析:依据“希腊文化传播至北非和亚洲”,“这些地区原有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等信息,A正确;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承袭希腊传统,使用希腊语言,未超出希腊文化的范畴,B说法错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走向世界的文化,古典希腊文化是城邦文化,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A正确。
12.C。解析;引进高产农作物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人口增加会导致资源分配的紧张,但改变和平的时代环境有些夸张,排除B、工业革命伴随城市化进程,人口往城市集中,不会导致农业领域人地矛盾激化,D排除;工业革命时期生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C正确。
13.B。解析:政治腐败不是主要原因;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不能解释1920-1929期间内阁倒台频繁的原因;对外战争有失败,但不是“频繁”。法国内阁频繁倒台主要是内阁受议会制约,但不能反过来制约议会,只要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倒台,B正确。
14.C。解析:A、D不符合史实;B不是主要原因;二者的分歧主要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对中美苏有战略平衡作用,苏联在东北亚扩张被日本阻断,美国希望控制日本,遏制苏联,C正确。
15.D。解析:A项“增速”不符合材料,德国基数小,增速更大;B不符合史实;德国海外投资比例低主要是因为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海外扩张起步晚,材料不体现德国政府的态度,排除C;与英国相比,德国资本海外投资比例低,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会日益激烈,D正确。
16.(1)特点:①总体:类型多样或种类丰富②类型:北宋以图经为主,南宋以地方志为主③主体:北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南宋以地方官和名士为主④数量:南宋地方志数量超过北宋⑤地区分布:两宋地方志多集中于南方,南方数量多于北方(或南多北少)(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原因:①政治:国家政府重视编撰或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②军事:与国家军事战略相适应,北宋面临北方和西北的军事威胁③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④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的影响⑤地方官责任意识的强化⑥地方志编撰条件的发展(如印刷术、绘图技术、史学发展等)(每点2分,答出2点即为4分)
【16(1)评分细则】按照参考答案给分
(2)史料价值:①有助于研究地方地理疆域沿革。②有助于研究地方特色风俗文化。③有助于研究地方政治军事制度。④有助于研究地方经济发展概况。(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16(2)评分细则】
①宋代地方志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一手史料(或文献史料)(2分)
②有助于研究宋代地理疆域沿革、经济发展、风俗文化、典章制度等。(2分)
③可与其它史料互相印证,为历史研究提供证据(2分)
(其它答案,如:有利于对了解宋代史书、志书的笔法,研究宋代史学和文学发展水平;为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依据;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等都可酌情给分,如果学生分条回答地方志对宋代地理疆域沿革、经济发展、风俗文化、典章制度等的研究价值,回答特别详细,可以酌情给3分。)
17.(1)趋势:①1927—1949年工人和知识分子党员比重下降,农民和军人党员比重上升;②1949—1978年工人党员比重上升,农民和军人党员比重下降。③1978年以后工人党员比重下降,知识分子党员比重进一步上升。(6分)
【17(1)评分细则】
趋势:①1927—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和知识分子党员比重下降,农民和军人党员比重上升;②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人党员比重上升,农民和军人党员比重下降;③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后)工人党员比重下降,知识分子党员比重进一步上升;④建国后党员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如果考生将阶段划分太细,可酌情减半给分)
(2)时代变迁:①1927—1949年工人和知识分子党员比重下降,农民和军人党员比重上升,反映我党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时代变迁。②1949年以后,工人党员的比重上升,农民和军人党员的比重下降,反映从战争走向和平,由革命走向建设和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时代变迁。③1978年以后工人党员比重下降,知识分子党员比重上升,反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人才需求和对知识分子重视的时代变迁。(9分)
【17(2)评分细则】
三个阶段每个阶段3分,三个阶段9分。
每个阶段的答案组织应包括:时间段1分 概括该阶段党员构成的变化1分 反映的时代变迁1分;
如学生的答案中只有时间点,如1927年、1928年、1949年,没有划分出阶段不给分;
如学生答案中划分出的是小阶段,如1927-1928、1928-1949、1949-1956等可酌情给分。
18.(1)内涵: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等级特权,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摆脱外族奴役,追求民族独立;要求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维护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国家民族利益至上。
【18(1)评分细则】
18.(1)内涵:①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等级特权(或反对等级制度和阶级特权),追求民主、自由、平等;②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摆脱外族奴役,追求民族独立(或反对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第①②点反对1分,追求1分)③要求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维护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国家民族利益至上(或要求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或强调民族认同,忠诚于国家民族,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有类似表述即可)。(每点2分,3点6分,有其他表述酌情给分)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积极:①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③激发民族解放运动。④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倾向。(任意2点6分)
消极:①极端民族主义导致种族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②有时国家利用民族主义压制民主主义。③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可能限制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意2点2分)
【18(2)评分细则】
积极:①推动近代民族国家建立,如意大利、德意志统一。(或民族主义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能举史实作例证更好)。②促进民族觉醒,激发民族解放运动,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如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抗日战争等。③强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概念,促进了民族国家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④强化民族认同,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⑤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倾向。(任意2点4分,3点5分)
消极:①极端民族主义容易引发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争。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②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压制民主主义,导致种族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③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过度强调本民族的利益和特殊性,会阻碍国际合作与交流。(任意1点2分,2点3分)
19.评分说明:论题2分,阐释2分,论证6分,结论2分。
参考示例一:
17、18世纪,欧洲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点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转移。(2分)
17、18世纪,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欧洲迅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中心也不断变化。(2分)
17世纪以前,欧洲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土耳其,17世纪以后转移向中国。16世纪,是奥斯曼土耳其全盛时期,它征服了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强盛的国力以及它的伊斯兰教与西欧基督教的巨大差异,对欧洲产生很大的冲击,吸引了欧洲的注意力。17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欧洲对它的兴趣逐渐下降,而17世纪的中国统一、稳定,传统农业文明依然有一定优势,儒家文化一定程度满足了转型中的欧洲的精神需要,中国逐渐受到欧洲的重视。(3分)
18世纪以后,欧洲人的注意力逐渐从中国向印度转移。17、18世纪的中国国家统一,国力依然相对强盛,且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还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并未取得对中国的绝对优势,不敢贸然侵略中国。而印度处于莫卧儿王朝的统治时期,国家分裂,且也具有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列强注意力逐渐向印度转移。(3分)
综上所述:17、18世纪,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世界的相对地位的变化,欧洲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在不断调整。(2分)
参考示例二:
17、18世纪,欧洲与中国相互间的好感度在逐渐下降。(2分)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受国家利益、实力,思想文化的影响。17、18世纪,伴随着中国与欧洲实力、地位的消涨,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2分)
18世纪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好感逐渐减弱。17世纪,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兴起阶段,中国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传统手工业发达,令欧洲人羡慕,中国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所包含的理性精神满足了欧洲思想家的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欧洲人对中国文化极为尊重。18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西方萌生侵略中国的野心,对中国的好感下降。(3分)
17、18世纪,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欧洲传教士态度由尊敬到仇视。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来华传教士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得到中国士大夫阶层中部分开明人士的尊重。到了18世纪,随着中国国力衰退,欧洲萌生侵略中国的野心,部分传教士在中国为非作歹,受到中国人的仇视。中国人对欧洲的好感度下降。(3分)
综上所述,17、18世纪,随着西欧的崛起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欧洲与中国的相对地位此消彼长,欧洲与中国相互间的好感度都在下降。(2分)
【19评分细则】
(1)观点2分:①没有观点或不是从材料中得出的观点不得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观点合适准确者2分,余者酌情给分;
(2)史论2分
(3)论证6分能准确全面阐述观点,论证清晰,逻辑清楚,文字通顺,举出2个或者2个以上论据者得6分,余者酌情给分:
(4)小结2分结论清晰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