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张雪峰指导一个患精神疾病的19岁女孩报考的视频,很长,但我认真看完了。期间,深深为他的善良、阳光、悲悯、共情、同理的品行和情怀而动容。诸多网友,也留下了感人肺腑的评论。
一般情况下,张雪峰开视频连线的时候,要么像个段子手,要么嬉笑怒骂、油腔滑调,还不停往嘴里塞零食,甚至抱着他那条名叫“雪糕”的狗。
但,这一次,他就像高尔基小说《丹柯》里那个掏出自己的心,为身处黑暗森林中的人们照亮前行道路的圣者,为这个被抑郁困扰的女孩,点亮了走出森林的希望之光。
在我眼里,因为这个视频,张雪峰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高考志愿咨询者,他是一个有美德的人,他不仅能帮助很多普通家庭的学子避专业学校的坑,也为更弱者点燃了生命之火,给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这年头,装逼的人太多了。明明是为一己私利,为不可告人的目的,为挖坑让人跳,却装出一幅家国情怀的腔调,无视人的生存底线,不管底层家庭的孩子掏了高昂的学费,熬了数年的青春时光,毕业能不能就业,能不能吃上一口饭,大谈特谈理想梦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努力就有回报。现实呢?多少大学生因为学校和专业的误选,去干了美团和滴滴。比如那个38岁失业的985哲学硕士陈涛,投了上千份简历无人问津,只好去干快递小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发出了灵魂之问:饿你五天,看你还学哲学不?
曾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是《007为英国卖淫》。Why?作者说的是英国导演为了输出价值观和赚取更多的票房,不惜让007在每一部系列电影中都有床戏,都要和007女郎们云雨缠绵一番。在我看来,和007比起来,那些装B的教授更无耻。因为他们罔顾事实,明明传统媒体已是西山末路,不受普罗待见,却非要说成“能文能武”,这不是刨坑是什么?
如今,太需要有良知、有道德、有爱心、有悲悯情怀的人为年轻人指明前程了。理想当然要有,爱国当然要有,前提是先能养活自己。“成为最伟大的情人,最杰出的骑手,最伟大的学问家。”谁不想这样啊,但,在现实生活中,这要么是个唐璜式的人物,要么就是个只按理想行事而不顾现实的堂吉诃德,可悲、可笑、可叹。
我建议那些对张雪峰抱有成见的人,尤其是那些装逼的教授们,耐着心看完这段视频。看看张雪峰是怎样像一位父亲、一位暖男大哥哥,对这个因精神疾病休学两年、而心又不甘的19岁女孩,掏心窝子疏导、谈心、劝勉、鼓励,让她平静、心安、理性、淡然,在上帝关上所有的门之后,打开一扇窗,让一束光照进自己的生命。
比如女孩问报什么学校,张雪峰给的建议是,一定不要离父母太远,这样,当你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尽快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天底下最爱你的人,非亲爹亲妈莫属。
比如女孩说自己休学2年,对复读高考没有信心但心有不甘。张雪峰言之凿凿:“老天爷不会给每一个人开窗,也不会把每一扇窗都关上;老天爷不会对一个人下各种各样的死手,哪怕你在黑暗的房间里,也一定会有一束光。顺着光型外看去,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张雪峰推荐女孩读读左灯的《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他告诉女孩,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人在最低谷的时候,只要能正确认知自己,就会走出低谷,还能收获到理想的工作和爱人。
比如女孩说自己没生病之前,曾经很独立、很要强。张雪峰听罢沉思良久,然后轻叹一声,欲言又止。他托着头,又侧身背对镜头,再转回来的时候,我发现他眼含泪光,断断续续说了这样一番话:“姑娘,我想提醒你,有的时候,这个社会,怎么说呢,你要知道,要强是很累的。有的时候,这种要强,他是装的,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强。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有的承受能力强,也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因为他背后承受的苦你不知道。承受能力不强,也没有什么好自卑的。人生只有要强才是对的,好的;不要强、坚持不下去就是不好的。社会对一个正常人的评判标准并非如此:别人的标准不一定你的标准,所以,没有必要让自己这么累,好吗?姑娘,你的命运,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你开心不开心,是自己可以决定的。”
听完这番话,我眼圈泛红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口号式的,强加式的,生硬式的。要奋斗、要坚强、少年强则中国强等等。但,对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说,太需要懂得孩子心理的人来对症下药了。米兰昆德拉说过一句话:“不能示弱之弱是人生大弱。”起先,我也搞不懂这句话的深意。这一路走来,想想自己走的弯路,碰的壁,不都是“屎壳郎垫桌子腿——硬撑”造成的么?人啊,总是要强,非理性地情感用事,早晚吃大亏。
张雪峰的火爆,让我想起了著名学者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的一段话:“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其实,张雪峰指导填报高考志愿讲求实际就业生存的问题,反衬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科分布、教材更新、办学规模、产学研一体、招生政策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陈寅格所说的“新材料与新问题”,就是知新才能创新、知旧才能避旧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的对学生最重要的培养能力,就是“发现力”,假若我们的高校真的成为培养这样人才的摇篮,张雪峰、王雪峰、李雪峰们,是不是就不会这样火爆了?
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蜕化成了两个白点。人呢?作为万物之灵长,应该能看得更细微、更准确、更高远,如果只能看到眼前的饭碗,或将上大学只为谋条考公进国企的出路,那,张雪峰们,怎么能不火呢?
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动物的宿命。而人类,如果热爱自己的命运,就不要关闭科学发现之门。而大学,它跟年轻人最亲,它是专为我开,专为我关的独一无二的门。
问题是:我们的大学,能为学子们打开这扇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