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江苏的最大共同点,其实就是“散装”,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是同源于明代南直隶的。在朱元璋定鼎南京,建立大明之后,按照惯例,要筹建一个拱卫京师的直隶省份,这个直隶同时要涵盖当时最为富庶的江南和作为帝乡和龙兴之地的淮西地区,南直隶起源与1355年~1764年正式分离。在明太祖的一手擘画之下,苏州府、凤阳府、扬州府等14个府级地区都被划入南直隶之中,无论从土地、人口、财赋等方式看,都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超级省份。
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一泻千里、气吞山河、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
安徽与江苏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省内文化差异巨大的省份,长江与淮河将安徽与江苏划分为苏南、皖南,苏北、皖北,苏中、皖中(江淮地区),而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文化相似,属于中原文化圈,多以面食为主。而江淮地区,两省也是相似,主要是江淮文化,米面混吃。而皖南、苏南,以江南文化为主,以米饭为主,在语言上多以吴语、掺杂部分江淮官话。可以说,这两省的文化有着高度雷同,而省内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简直就是“拼起来”的省。
皖北土话区划出了东部中原官话跟江淮官话二种,皖南土话又有徽语,吴语,楚语,赣语等,临江与南京方言高宽比类似,皖西又遭受湖北土话危害,非常繁杂。在各省市,四川省有四川方言,山西省有山西话,河南省有河南话,广东省有广东话,安徽面积并不大却并沒有产生象征性的省区土话官话区包括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官话区基本可以互相通话,而非官话区的赣语内部和吴语内部也基本可以互通,但徽语内部差异较大,互通有一定难度。
江苏省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官话区、吴语区、东部中原官话区。各个方言区内部则能够互通,例如吴语区内各城市之间方言互通,但吴语区城市和江淮官话区城市之间则完全不能互通。
江淮官话区主要分布于南京(市区)、扬州、泰州(部分区县)、淮安、盐城、镇江(部分区县)、连云港(部分区县)、南通(部分区县)、宿迁(部分区县),又分洪巢片、泰如片。安徽省也是江淮官话区的主要分布地,与江苏江淮官话区能互通。
淮河与长江便天然地将安徽和江苏切割成北、中、南三大部分,在去年疫情期间而闻名全国的“散装”江苏,其形成这种特殊经济结构的原因就是自然地理上的割裂,长江淮河把江苏割裂为淮河以北的苏北、江淮之间的苏中以及江南的苏南三地,自古以来的地理隔绝也造成了江苏省内部的文化割裂。当然,类似的情况也在安徽上演。只不过今天江苏因为更发达的经济水平,更大凸显出这种差异化。
抛却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文化上的隔阂成为拉大皖南皖北又一个因素。皖北所在的淮北平原属于华北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天生就跟河南、苏北、山东更加亲近,说的都是中原官话过渡到江淮官话的淮海官话。在历史上数个王朝分裂阶段江淮地区往往都是南北势力对抗的最前沿,长期的对抗造就了皖北文化的百依不挠勤劳质朴。江淮雨很小就听过一句在皖北流行的话“铁打的皖北、纸糊的江南”。相比于皖北的大开大合,,皖南文化包括了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其中的徽州文化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被大量研究。从地域上来说,徽州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之一,属于地方文化,与苏南浙北联系紧密。皖北的中原文化则和中华文化起源绑在了一起,两者从文化习惯、语言、习俗都有着明显的不同。皖南文风极盛。皖北文武兼具,皖北是古老中华的起源地发祥地,皖北历史上开发较早,是道家文化、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历史文化要比南方悠久厚重很多。由于地理政策历史原因造成皖南皖北经济人文差异巨大。
理想和现实总会有一定的差距
一、地理因素
安徽的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江苏的面积为10.72万平方公里,安徽的发展空间按理说比江苏更大。但是,为何说江苏的地理优势比安徽更大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江苏是沿海省份,海岸线长达954公里,又紧邻上海,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影响,自然对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第二,江苏多以平原为主,平原占比超过七成,安徽的平原占比则不到一半,省内多以丘陵为主。对于发展经济来说,平原的优势显然大于丘陵。建国初期,国家以农业补贴工业,对农业省份征收了大量农业税来补贴工业省份,对农业省份的伤害十分大,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现在三农问题突出的一个根源。直到现在安徽沿江沿湖依然分布着大量的行洪区泄洪区,为什么?一旦长江淮河发洪水,立既开闸分洪,可以淹安徽不可以淹江苏。
二、历史因素
明朝时期,江南省的行政机构重心都在江苏一带,江南制造局、总督衙门、南直隶衙门等均位于江苏,而安徽并没有这些机构。一分为二后,安徽不得不从零开始。
三、教育因素
江苏的教育是十分厉害的,在古代,全国超过一半的官员都出自江苏的江南贡院,就连如今,民间也有绕口令“全国高考看江苏”。安徽教育的底子是不错的,但是并没有类似江南贡院这样的教育机构,导致部分人才外流。如今,江苏省共有2所985、11所211,另有上百所高等院校,而安徽只有1所985和3所211,高校资源不如江苏丰富。
四、政策因素
安徽曾长时间以农业经济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渐渐转型。反观江苏,则多以第三产业为主,民营经济很有活力,是个藏富于民的省份。此外,安徽的高速公路建设也比不上江苏,无论从路况还是基建,都不如江苏发达。幸运的是,如今安徽正在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和江苏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减。
安徽各市2022年1-3月份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
1,合肥,272.5亿,增长19.2%
2,芜湖,95.8亿,增长12.1%
3,滁州,84.1亿,增长15.5%
4,阜阳,56亿,增长8.3%
5,宣城,54.4亿,增长12%
6,六安,50.5亿,增长15.5%
7,亳州,50.5亿,增长14%
8,安庆,49.7亿,增长20.5%
9,宿州,43.8亿,增长14.3%
10,淮南,33.4亿,增长8.3%
11,铜陵,33.1亿,增长27%
12,淮北,30.2亿,增长14%
13,池州25.9亿,增长15.6%
14,黄山,23.5亿,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