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果坚定地相信,孩子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拥有真实的能力,那么也就不会过于纠结纸面上的分数了——那只是一部分能力而已。
这几天,是学校的考试季。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的信息:
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很容易地预判到,再过一周之后,当孩子们拿着考试成绩回家的时候,家长们的表现会是怎样的……
是的,通常的情况下,孩子的成绩好了,全家欢天喜地;孩子的成绩差了,全家阴云密布。
这个呢,看起来挺正常的,但是,细细想起来,似乎并非如此。
事件:学校不公布期末成绩,小学生家长怒打“市长热线”投诉
近日,杭州凤凰小学收到投诉:因学校不公布期末成绩,家长投诉称:“我们五年级所有的学生都不知情自己语文、数学、英语的分数,而全区其他学校的五年级学生都知情……凤凰小学校长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将推行小学生取消分数,实行等级制学业评定,并表示不会因为家长的投诉而改变做法。
其一、你其实知道
自己的孩子有几斤几两
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成绩比预期的好。如果你的孩子考得比预期好,只能说明这次的考题比较对孩子胃口,孩子发挥得好,幸运而已。但是,你也知道,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一直幸运下去的。所以,你应该保持冷静。
二、成绩和预期一致。那根本就不用说了。
三、成绩比预期的低。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因为你知道孩子的真实水平是什么。就知识和能力而言,你对孩子有信心,也告诉孩子不要因为这次考试成绩不好而气馁。就可以了。
就拿小丸子的考试来说吧。
语文:我觉得,她应该是在优秀的范围之内的。如果她考得好了,我也不会觉得意外。如果考得不好了,我一点儿也不担心——或许,我会和她一起分析这次考试,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了她成绩没有达到预期。但是,我并不会专门去为她补习语文。因为我知道,其实她的听说读写的水平实际上挺好的。
数学:她的水平在中等。而且,她在这方面的天分,至少到现在还没有突出的表现。也就是说,我并不知道她未来是不是会突然迸发对数学的兴趣,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所以,她的数学成绩,就算考得很好,也只能说明应对学校的数学考试好而已,和真正的数学好还具有差距。考得不好了,我也觉得正常。但是,我所要做的,不是赶紧去帮她补数学(除非她哭着喊着自己要求),而是等她自己对数学产生兴趣,自己开窍。
外语:无论她考多少分,我心里都很清楚,她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应用英语的程度。所以,她考得好了,我一点儿也不高兴,反正她还是一个英语的“门外汉”。
而我,也觉得英语学习挺重要的。所以,无论她考得好还是不好,我都会想办法,让她的英语水平能够有真正的提高。我觉得这才是重要的。否则的话,就无非是走我们这一代的老路,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四级六级都过了,其实,还没进英语的门呢!
其二,靠考试得来的机会
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珍贵
有人说了,成绩好了,就可以进好学校啦!然后呢,进好学校就可以有好工作了……。
说实话,我真的觉得,靠考试得来的机会,并非那么珍贵。就算这个机会,是考进名校,考进公务员、考进大公司……真正做出成就的,还真跟这个没有直接关系。
不信的话,你看看,那些能够在岗位上做得好的,有谁是靠“一次考试”走到今天的呢?反而,能够“一次次地经受考验”的人,无论起点在哪里,接近成功的几率,反而要大很多。
没到那个水平,硬生生地拼到那个地位,很有可能,你会不适应,反而会深受其害。
我的高中,是一所有一百年多年历史、名声显赫的学校。基本上,只要考进这个学校,就能够考上大学——我们那届,就有全班一个不拉全部上大学的——在我们那个时代,堪称顶级名校,就算放在现在,也毫不逊色。
在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其实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已经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们班的翘楚,一位苗同学,是物理奥林匹克的国际金奖,已经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了。而我们班的另一位刘同学,平时的成绩并不是前几名,结果呢,最后半年突然爆发,也考进了清华大学,而且和苗同学一个专业,材料科学。
过了一年之后,我暑假见到这位刘同学,竟然剃了个秃头。我问他怎么这么另类,他苦笑着说,清华大学压力太大,开始掉头发了,不如干脆剃光。
大学毕业之后,那位保送清华的苗同学,去了美国加州理工,读到博士,然后去英国和法国做了博士后。最后被当作优秀人才,引进回国在某大学做研究。那位刘同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留在国内,好像后来也出国深造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两位同学,在高中的时候,和我的关系都很好。而且,他们的成绩,当时也都比我好上一大截。作为同学和朋友,我是真心地为他们的成就高兴,希望他们好。
刘同学的近况,我并不知晓。但是,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他肯定在某个领域做出了他的成就,应该是一个企业家了;苗同学,则是我在网上搜到的。
根据我的观察,其实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苗姓同学以后肯定是奔着科学家的道路前行的,而且,他当时的状态非常的轻松。而刘姓同学,是我们的班长,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一流,当时给我的感觉,这哥们以后做个董事长、总经理那肯定是绰绰有余。
讲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或许,如果人生有第二次机会,那位刘姓同学,很可能不会去清华大学读材料科学,而是去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学校、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其三、把大考试化为小考试
知道孩子的真实能力
我第一次听说,芬兰的孩子是没有考试的时候,以为是天方夜谭。然后,了解到他们的理念,以及具体的做法以后,就觉得很合理了。最后,知道他们平时不考试的孩子,在国际统一评测PISA的成绩反而名列世界第一的时候,我已经觉得是顺理成章了。
第一,孩子学习的,应该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考试考出来的分数。其实,我们都知道,考试能够评测出来的仅仅是一些能力,而真正的能力,有很多是考试成绩不能体现出来的。
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地理考得很好,却不会认路;外语考得好,到了国外却张不开嘴;数学考得好,却连家里记个账都不行。所以我们如果坚定地相信,孩子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拥有真实的能力,那么也就不会过于纠结纸面上的分数了——那只是一部分能力而已。
第二,考试时为了掌握每个孩子的真实水平,而不是淘汰的手段。是的,每个孩子都聪明,只是他们聪明的地方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孩子用一个试卷去评测谁优谁劣。要知道,就算同样年龄、同样智力水平的孩子,对某项学习的悟性,也有早有晚,这是很正常的。根本没有必要就一次考试淘汰谁、贬低谁。
更何况,每个人以后在社会上立足,并不是每门主课成绩都考得好,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就可以了。在芬兰的课堂上,老师会准备不同水平的测试题,让孩子们根据的水平判断,去拿题目测试,如果觉得拿到的太容易了,还可以去挑战更难的。如果有孩子的学习一时跟不上,就可以临时划分为小组,让专门的辅导老师去帮助他们学习。
第三,就是我们把一次大的考试,变为每天每时每刻的评测。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把考试弄得那么不合理。如果考试是为了检验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的话,为什么不用多次的考试成绩来平均出一个数值,这不是更真实吗?
而且,以现在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做到这样也不是难事儿。如果每天、每节课都能够通过评测知道每个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是马上就可以进行辅导,让孩子及时得到提升吗?
而且,孩子们也不会因为一次大的考试,而牺牲了很多的时间去复习,更不用因为一次大的考试,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权利!
这就是我对考试成绩的看法和态度,肯定是有很多肤浅和不现实的地方。
但是,我想至少作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成绩不好,就打骂孩子、对孩子冷言冷语,这是我们马上可以做到的第一步。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