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大学教授在朋友圈发文怒怼教务办。他表示,自己是老师,不是行政考核的工具,不想服从成绩必须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定,之后相关话题迅速引起了网友热议。该教授进一步解释道,让多少人考90分以上,要看试卷上的答案,不是教务规定的指标。据了解,该老师带的学生50%以上都是90分,几乎没有低分。
其实类似的新闻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17年9月,新生入学后不久,浙江大学就出了公告,要求学生的成绩必须要符合正态分布。不少人对此表示了反对,认为作为百年名校的浙大,正在变得畸形,和过去的传统背道而驰。
所谓的成绩正态分布,是概率分布的特殊表现形式,学生们考试的成绩出来后,按照分数段制成统计图,若是中等成绩占比最多,其余成绩以中等成绩为轴,向两侧逐次降低的话,这次考试的成绩就是符合正态分布的。也就是说,成绩中庸的孩子是大多数,考得过高和过低的人占比相对较少。
教学质量问题,对于高校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影响到学校的排名和科研经费,所以非常受重视。而大学课程和中小学不一样,门类非常多,有的很简单,有的特别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这就使得大学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和小学、初中阶段那样单纯地按照考试的分数来排名,若是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就会因为共同的利益,把题目简单化,不利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所以很多大学都规定,成绩必须符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成绩达到优秀的比率,不能超过某个规定的数值,部分学校还规定了平均分的区间。
但是我们的大学没有建立题库,题目都是任课老师自己出的,也没有人对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统计。所以有的时候,若是老师出的题目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们也很努力的话,可能相当多的人成绩能够被评为优秀,难以满足学校的要求。
部分学校在这个时候会要求老师更改学生的成绩,如同前文所讲的高校。但问题在于,老师怎么修改成绩呢?难道是抽取一部分倒霉的同学,把他们的成绩人为地降低吗?而且被修改过后的成绩,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无法反映出老师真实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搞科学研究,求真务实是最基本的要求,若是老师们都无法守住这个底线,在成绩问题上弄虚作假的话,那如何给学生们树立好的榜样呢?有才无德的人,一旦作恶,造成的后果,要远大于那些有德无才的人。
能够考入知名院校的人,都是在应试教育里摸爬滚打了12年的人,在这12年里,他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才能够站在大学老师面前。强硬地要求成绩必须符合正态分布,或许会摧毁掉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大家明明都在努力,甚至是一样优秀,打分时,部分人却要因为学校的规定,拿到比实际更低的分数,这公平吗?
这一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老师提升教学质量,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高校的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相辅相成,缺少了任何一个都不可以,但是又时常会出现冲突,前段时间,某民族大学的几十名教授在校门口拉起了横幅,对绩效考核方式表示不满,称学校在绩效考核方面过度重视行政人员,轻科研教学人员。部分行政人员还经常给老师们甩脸色,办事情很难。
教学研究才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行政人员应该起辅导作用。高校在管理时,可以适当地“去行政化”,提高学术委员会的地位,让那些真正有志向做科研、做教学的人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让高校健康发展。
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