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国军 王 珊 高开德
翻开湖南近现代教育史,衡阳市第八中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这是一所有着112年历史的湖湘名校。从湖南南路公立中学堂,到湖南私立成章中学,再到衡阳市第八中学,他生生不息、弦歌不辍,培养了一批批经纬济世、治国安邦的时代英才。
△校门口
这是一处令人瞩目的教育高地。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素质教育全面开花,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典型经验、被群众交口称赞的创新实践在这里不断涌现,开创了诸多“第一”,赢得了许多“唯一”。
这是一个省示范性高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典型样本。从衡阳市第八中学到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再到衡阳市新九中、衡阳市博雅学校、衡阳市成龙成章学校等11所“联校”,她倾心示范,多元发展,打造出全市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办学联合体,为衡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新时代的号角吹响,他们扛牢“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使命,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们以“全省高考理科第二名(个人),高考、中考蝉联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向人民汇报、向祖国献礼!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奏响了一曲曲现代教育的发展强音!
△雕塑“放飞梦想”
9月6日,开学第一周,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一行走进衡阳市八中校园,慰问教师代表,并勉励大家努力建人民满意学校、当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句句亲切关怀,一声声殷切嘱托,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注,也折射出对衡阳八中这所百年名校的重视和肯定。
2017年6月,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履新衡阳。他曾提出,重视教育就是重视衡阳的未来,抓教育就是抓衡阳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树立一流的办学理念,围绕“全省、全国一流”的总体目标,不断提高衡阳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建设教育强市,以高质量教育支撑衡阳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来在衡阳,“教育”成了一个高频词,“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教育生态蔚然成风。
乘着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东风,作为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衡阳市八中,高考成绩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素质教育全面开花,是衡阳地区当之无愧的“教育龙头”。特别是今年,衡阳市八中高考上北大、清华录取线6人,一本二本录取率遥居全市第一,创历史新高!学校教研比武、科技创新、体艺竞技、创文创卫、德育管理等捧回市级以上荣誉数十项;第八次荣膺“中国百强中学”称号!
同行学习、师生信赖、社会赞誉,衡阳市八中优异的办学成绩名扬省内外,被称为基础教育的“八中现象”。
这种“现象”从何而来?我们走进衡阳市八中,寻找答案。
【真与美的实践】
“遵循规律,催放百花”是八中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育人模式,造就了衡阳市八中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
一身运动服、一个深色书包,青春、自信。这是衡阳市八中学生王治奕给我们的印象。
△优美的校区环境
去年,王治奕以信息学奥赛全国金牌,获得北京大学“一本签”资格,只要高考成绩超过500分便可进北京大学就读。今年高考,他以635分的成绩远超签约线,被北京大学录取。
“我是八中子弟。”王治奕告诉我们,从小,宣传栏里那些优秀学长的事迹便深深激励着他。初一那年,成章实验中学开设免费信息学培训课,他立即报了名。六年时间,从入行到深入,从老师讲授到自己钻研,竞赛不仅锻炼了他的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更磨炼了他的意志。
竞赛生很苦,没有正常的课堂学习,没有周末假期,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练习。竞赛要拼尽全力,文化课也不能落下。他记得,每当压力大时,教练邹毅就鼓励他们“真心喜欢就不要放弃”;他也记得,每次获得省市一等奖,教练让大家用证书当鼠标垫,因为“还有更高的目标要去追寻”;他更记得,遇到大事时,教练表面处变不惊,背后却四处奔波拼尽全力为他解决问题……这样的态度和精神,深深打动了他、感染着他。
“特别感谢学校和教练,不仅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平台,也教给了我追逐梦想的能力。”王治奕说。
王治奕的故事,不过是衡阳市八中“因材施教”的一个缩影。
衡阳市八中3000余名学生,如何发掘他们的个性与价值?“求真求美”四个字是八中人给出的答案。
何为真?何为美?在衡阳市八中的字典里,遵循规律才是真,百花齐放才是美。
所以,他们把老师培养成“生涯规划师”,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我、做好人生规划;所以,他们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理念,注重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有国际视野、有家国情怀的学生;所以,他们搭建多样化、高质量平台,让学生们充分去施展、去创造——
为筑牢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学校构建了“德育内容特色化、德育目标梯次化、德育手段现代化、德育工作网络化”德育工作体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开展“三月四节两主题”活动。国旗下的讲话、志愿者活动日、学雷锋送温暖、读书活动……成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成立了40多个学生社团,开设了30多门选修课程,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了各种学生的营养需求;开展各类学科竞赛,聘请校内校外金牌教练,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小班化教学,帮助学生走好特色发展的路子。
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迎来了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双丰收”——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涌现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赵丹妮、“全国最美中学生”许文迪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学校被评为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艺术教育优秀学校,科技创新近六年获省以上奖励18人次;在省中学生“三独”比赛中,荣获九金五银;各类学科竞赛,每年获省以上奖励不少于60人次。
【高与严的雕琢】
“高标准、严要求”是八中人始终不变的坚守。正是精雕细琢、千锤百炼的治学态度,铸就了衡阳市八中首屈一指的教学质量。
今年高考,衡阳市八中收获“大满贯”:清华北大上线6人,录取4人,理科唐启勋总分691分,位居全省第2名,袁梦683分,位居全省第24名,两位同学同时还通过了清华大学领军计划加50分,均被清华大学录取。全校600分以上120人,一本上线729人,二本上线951人;国际部22人全部考入全球知名高校。
△状元石
与省会城市四大名校相比,衡阳市八中区域、师资、生源皆无优势,为何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唐启勋同学的班主任、物理老师刘建军,先后教过10届高三毕业班,曾指导3位学生获全国物理奥赛一等奖,所教的学生中有9人考入清华北大。在他看来,优秀的学生大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二是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而这样的“特点”,正是八中致力培养的“共性”。
不同于有的学校只重视分数成绩,八中把养成教育放在第一位。从不同维度挖掘和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为让学生养好的行为习惯,从就寝、自习到听课、作业、考试各个环节都抓细抓严。学生寝室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连牙刷都要求摆成一个方向,毛巾要求挂得一样长短,培养“精益求精”的态度;早操、自习要求学生提前两分钟到场,养成“提前一步”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八中率先在全市高中学校中推行新课程改革,着力打造“启、释、固、延”(启思自学·质疑释惑·典例巩固·拓展延伸)和“少讲、多思、精练、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将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从导学案的编写到上课时的分组讨论,学生的热情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不再是循规蹈矩走老路,而是无拘无束地探索。
新课改对老师的课堂把控能力要求高,学校组织本校、外校老师“推门听课”,听课时“不打招呼”,听课后与老师交流,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年轻老师,加大培养力度,甚至组织他们与学生一起参加月考,倒逼其提高业务水平。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让衡阳市八中成为湖南省新课程改革样板校。
如今,走在八中校园,处处是勤学不倦的身影,时时有教学相长的风景。学校早已形成了“民主团结,务实高效”的政风,“严谨精业,合作创新”的教风,“博学慎思,明辨审问”的学风。在这里,学生们不比排场、不讲吃穿,只看谁的成绩好、谁的能力强;在这里,专心专注已成习惯,上课时间,即使有人在教学楼走动说话,也不会有人受干扰;在这里,学生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校风好,成绩自然出色。近年来,衡阳市八中高考成绩屡创新高,教学质量一直稳居衡阳市第一,湖南省十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衡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普通高中高素质人才培养先进单位”,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
【爱与责的浇灌】
“润物无声,静待花开”是八中人与众不同的姿态。正是春风化雨、爱生如子的为师之道,成就了衡阳市八中这方饱含深情的教育热土。
美术专业生唐子然,刚进八中时,第一次摸底考成绩全班倒数第一。谁也没想到,三年后,她能以专业文化综合排名湖南省第二名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
“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是他们给我力量、给我自信,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唐子然声音不大,语气却诚恳坚定。
△励志楼
怎样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品德教育、习惯养成、知识教授、特长培养……这些都是‘扣扣子’的方法;能不能扣好,关键看‘扣扣子’的人。”学校党委书记宁中平说。
唐子然的班主任易涛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他说,育人比教书更加重要,要教好一个学生,就要真正为他们考虑,走进他们的心里。高三学习紧张,易涛老师常常找学生们谈心,为他们舒缓压力、排忧解难;唐子然在北京参加艺考培训,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易老师不忘隔几天一个电话,给她加油鼓劲。
他说,教学生不仅要教文化知识,也要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学生不接受父母生二胎大吵大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聚会时有学生不懂礼仪、不等同学先动筷子,他也要“发发脾气”多说两句……正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教”,让易涛老师成了“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像易涛这样优秀的老师,衡阳市八中还有不少。在衡阳市八中,“敬业奉献、爱生如子”是教师们一以贯之的为师之道。学校有以校长文思源为代表的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1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以及市级学科带头人43人,还有全国优秀教师贺熙德、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谭文岳、衡州工匠宋仕利等业界精英、突出贡献奖邹毅、教师生涯成就奖夏剑霓、衡阳市师德楷模周湖北……正是这样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让八中这块教育热土充满温情,桃李满园。
【古与今的传承】
“忠信笃敬”是八中人薪火相传的财富。正是生生不息,克己立人的潜心实践,不断写就了衡阳市八中澎湃激扬的教育新篇。
徜徉在八中校园,处处绿林掩映、鸟语花香。中国元素的门廊、石拱桥、或古朴或现代的错落有致的建筑,沉淀着学校的厚重底蕴;林荫小道上,郁郁葱葱的老樟树,诉说着百年的历史沧桑。
△腾龙阁
“80后”徐五洲老师正是看中了八中厚重的文化底蕴来到这里。
“衡阳市八中是衡阳乃至湘南地区历史最悠久、声誉最高的学校,也是一所有传承、有灵魂的学校。”徐五洲告诉我们。
衡阳市八中的前身是湖南私立成章中学,自1907年禀请湖南提学使批准开办至今,已有112年。历任校首敬业乐群,严谨治学,延揽名师,爱生如子,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激励后人的佳话,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经纬济世、治国安邦的民族脊梁。在三湘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衡阳市八中勇立潮头,为湖南基础教育树起了一面旗帜。学校先后四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成为首批挂牌的湖南省示范性高中。
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名校,学校始终恪守初创之时的“忠信笃敬”的校训,形成了“从高从严,求真求美”的八中精神。
这里的氛围和谐纯粹,没有争名夺利,只有一心治学、团结互助。学校尊重信任教师,认可教师的努力,让所有教师都能愉悦工作。特别对于年轻老师,学校实行“青蓝工程”,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师傅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加上学校的汇报课、示范课等活动,快速提高了教师的素养,为青年教师成才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这里的老师敬业勤业,即使周末没课的时候、春节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有不少老师主动守在学校,为来自习的孩子们答疑解惑……在他们身边,不自觉的就会被那种踏实敬业的精神感染,从而去跟随、去效仿甚至去超越。
在八中工作的几年,徐五洲从一名青涩的应届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他带出的高三467班一本上线率达到68%,为同类班之最,他也被邀请至集团大会上作经验推介。
而在八中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怀着“觅知心师友以共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育情怀而来,在八中文化的浸染下,一步步成长为骨干教师,成长为足以支撑起学校未来的栋梁!
“今天衡阳市八中斐然的成绩,凝聚了八中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它是百年八中文化的延续,已然内化为学校宝贵的财富。我们将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继续发展,将发扬‘从高从严、求真求美’的八中精神,以‘办有情怀的教育,做有故事的学校’为理念,建设一所党性校园、质量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衡阳市八中校长文思源的话掷地有声。
一切优秀的文化,皆由故事组成;一切伟大的精神,皆由人来传承。
迎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春风,新一代衡阳市八中人接过文明的薪火,用创新的妙笔去描绘繁花的美景,用满腔的情怀去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未来!
采访手记
用情怀书写故事 用故事传承精神
采访衡阳市八中校长文思源,他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要办有情怀的教育,做有故事的学校”。
这句看似有点抽象的话,在后来走访校园的过程中,却意外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感受。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清晨操场上的默默守护、看到了晚自习后的深夜会议、看到了老师为学生的前程四处奔走;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老师们不厌其烦的殷殷嘱托,听到了课堂之外“多管闲事”却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谆谆教诲,听到了为了返校上课向医生说出的“不情之请”……一个个故事,比升学率、合格率这些枯燥的数字更加生动;一个个瞬间,比展柜里一个个描金的荣誉更加闪耀。
我们开始明白了文思源所说的“有情怀的教育”。它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终生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家国情怀的教育,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人格、思想,让学生张扬自信的教育,“默默做园丁、静待花儿开”的教育。
我们也开始读懂了这所“有故事的学校”。他把故事写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写在每一个学生的记忆中,写在每一段成长的道路上,传承在每一个八中人的精神里。
如果你要问,一所学校为何能历经百年风雨仍基业长青?为何能在变幻的教育形势中始终保持龙头地位不改?“用情怀书写故事,用故事传承精神”或许便是这所百年名校给我们的答案。 (王 珊)
(本版图片摄影 刘 威)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新湖南客户端读者热线:0731-84326002。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王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