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等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自治区将实现首考落地,为实现平稳过渡,相关省份组织了适应性演练。语文科适应性测试题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命制,可供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使用高考全国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考借鉴。
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语文新题型对全国卷使用省份都有启示作用
陈兴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
一、创新试题对28个全国卷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启示作用
一线高中教师非常重视适应性测试中的新题型。从时间节点上看,适应性试卷让迎考的师生在窥出一些端倪后,还有一学期时间做出教学应对与调整;从试卷的实际关联度来看,适应性考试出现的“创新”,有些会直接表现在其后的高考卷上,如2023年适应性试卷信息类文本阅读“这里是中国”不同于过去的群文联读,而是一个单一长文本,当年的高考正卷所用材料“竞争性真相”也是单一长文本。2025年适应性测试虽然只供第五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但高考命题变革是一盘棋,全国卷使用省份都应该关注——这是一个难得的管窥今后高考命题“全豹”之“斑”的契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二、试题重视情境中的素养测评
阅读I的设题体现了对“在情境中考查语文素养”要求的进一步贯彻。材料还原了学科认知背景:材料一是普遍性的成就陈说,材料二是具体的一种成就陈说,两则材料共同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认知情境。第3小题因文(文本情境)设题,突出文本的说明文特征,将论述能力与说明能力进行融合考查;第4小题设计体现了认识事物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试题要求考生“说明其入选理由”,模拟和强调了“你”作为“评委”的身份意识;第5小题则由“学科认知”走向“个人体验”——“对于科技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你获得了哪些认识”,这是对素养达成的考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收获”。这几道题非常有趣、用心,体现了真实的阅读和认知过程,要求的不只是知识信息的理解与概括,更关注作为“读者”的介入素养——获得一种方法,关于具体和一般;获得一种认知上的提升和迁移运用的能力。说到底,情境是“学习者的情境”“读者的情境”,体现的是素养的本质属性。
语言文字运用第22小题,借“某少儿科普栏目推出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的情境,要求“根据以上材料,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是标准的、典型的语用,学语文就是为实际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要放在情境中考查。这是非常明确的导向,高考语文在有意识强化。
语言文字运用历来是创新最活跃的一个模块,每年在延续二三道旧题型的基础上总会出现三两道新题型。这是由于语用形式太丰富了,字词句的理解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及表达效果、标点与修辞、句式长短与句间关系与句法选择、口语与书面语差异、特殊的生活语用现象……理论上说,所有的语文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设题的情境。适应性测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是一拖五的形式,有三道试题使用了新题型:“得名方式”“识别并修改错别字”和“自我介绍”。
三、试题突出考查思维品质
文言文阅读试题第14小题“为思维而设”。材料说“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试题不问“哪些是非叙文之要”,而问“叙文之要”是什么,是个反推,思维强度明显增大。
陕西省所用的作文“辩论赛”要求学生思考“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出人意料的“土”,却质朴而有“骨头”——学生的写作素养正体现于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而不是就宏大题材发表宏词大论,写出好文章需要具体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虚浮的表达。这是对近年来“具体思辨”命题思路的再次确认。
四、题型创新的实质是回到语文读写的本来样子
命题改革与题型创新的实质或者说宗旨是让考回到真实的教、学状态,倒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去适应素养化测评的方向。这也正是适应性测试给我们一线教学的启示:教学必须适应素养化测评。命题呈现随文设题和新颖化特点,其实质只是“反模式化”“反固定套路”,而不是“反语文本质”。恰恰相反,在陌生化、新颖化的外表下,高考语文更加注重素养测评的本质、依标而测、学考一致。
例如,作文“辩论赛”完全呈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辩论在教材的学习任务中也多次出现,学生理应对辩论有体验有思考。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常规或常见学习任务: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要有一桶水”,韩愈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请表明态度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第18小题“‘帚星’得名方式”,与2024年高考题中“恢复疲劳”一题相似,内含一个语法现象,但不考术语,重在理解运用,是对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这提醒一线教师,不用担心考语言学术语,教学重点要放在生活情境中的语言领会和运用。
试卷题型创新充分显示了素养导向下命题的丰富性,而不是固定性,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测,也可以那样考,各种可能都有,而不是今后一定这样并成为固定模式。这也许应该引起刻舟求剑、不想着如何教好而只想靠刷题和依套路来取分的老师们的反思。
来源:中国考试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