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姜姐。
进入夏天后,气温越来越高了,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呆在家里,还好有《庆余年2》可以陪伴我度过这难熬的天气。
范闲与二皇子之间的斗争已经不再藏着掖着,两人也不再给对方面子,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对方送个“大礼”。
这不,二皇子被禁足半年也不忘范闲,给他送来了一个今年春闱居中郎的职位。二皇子在与范闲数次交手中都没有占到多少优势,这次春闱,他要给范闲搞点事情。
哎,关系到天下无数考生命运的春闱,竟然成了二皇子打击范闲的场所。真是可悲可叹啊。
01
太子府里范闲不请自来,太子却对冒名顶替的事毫不知情,范闲怀疑是二皇子搞的鬼,但这样蠢的行为又不像二皇子的手笔。
太子也不想就此罢休。两人决定找庆帝将事情闹大。
春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有能力者通过春闱进入国家领导层,让自己的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春闱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是谁这么大胆子,敢在试卷上动手脚?
范闲在前礼部尚书的提醒下,他将考试院里所有可能被动手脚的环节都换掉了,他不仅给考生安排好衣食住行,还派鉴查院的人到考试院待命。
考生考了三天,范闲就在考场不眠不休盯了三天。
榜单出来后,品学兼优的杨万里竟然落榜了。
范闲觉得不对劲,他明明看到杨万里的考卷很有文采,怎么会落榜呢?
范闲赶到礼部查找原始录取名单,发现只有杨万里的名字被人顶替了。
而这个冒名顶替者竟然是太子门生。他咽不下这口气,决定为杨万里讨回公道。
太子竟然不知情,那这个人到底是谁?
02
从剧中做手脚人的衣着和走路模样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太监。
礼部库房有官兵把守,能够利用太监进入礼部库房,做出偷梁换柱的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
前礼部尚书郭攸之曾经对范闲说过,能往春闱里塞人的就那么几个,太子、皇子、长公主、林相、陈院长,还有军部秦家。
长公主不在京都,秦家关注点在军队,陈院长是力挺范闲的,林相虽开始给范闲递过条子,但他被范闲说服,决定支持范闲。
这样,能将手伸进春闱的,只有太子和二皇子。
但太子已经明确表示,冒名顶替者确实是他的门生,但他对此毫不知情,这样,太子很可能被人诬陷,目的是离间他和范闲。
最后,只有二皇子嫌疑最大了。
但二皇子并不是一个无脑的人,他明明知道春闱庆帝非常重视,他派郭尚书动手脚没有得逞,他不会蠢到另外派人去礼部库房动手脚,否则就是明里告诉所有人:这是我干的。
排除所有人后,能动手的人只有庆帝。
03
为何是庆帝?
其实从范闲深夜进宫,庆帝答应范闲还天下考生公平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在利用范闲,让范闲帮他铲除异己。
范闲和太子进宫,将春闱舞弊案向庆帝报告,而庆帝已经用一摞舞弊案的折子等着范闲。
庆帝告诉范闲,这是历年来春闱营私舞弊的折子,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怎么查,查谁,查到什么程度,最后都不了了之。
范闲主动请缨彻查历年来春闱营私舞弊案,庆帝求之不得。
范闲以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彻底整治春闱潜规则,他没想到,自己其实被庆帝当枪使了。
范闲每走一步,都在庆帝的算计里,看似范闲掌控主动权,实际都是庆帝在指引方向。
贺宗伟带着披麻戴孝的妇人到鉴查院告林相的那一刻,范闲有了深深的无力感。
庆帝这是要将他身边所有的人都赶走啊。
庆帝给范闲的定位是孤臣,范闲如果和婉儿成婚,林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将是范闲最大的支持者,而这,不是庆帝愿意看到的。
除掉林相,才是庆帝让范闲主持春闱的真正目的。
派人冒名顶替离间太子与范闲,坐实林相营私舞弊杀人的罪名,将范闲身边所有的人都赶走,范闲成为真正的孤臣,庆帝才心安。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全剧最有心机的人非庆帝莫属。
为了达到目的,他早早布局,将所有人算计,他就像一个高段位的棋手,将手下人当着棋子,有用时则重用,无用时则弃之如敝屣。
没有谁能猜透庆帝,范闲也说过:平时遇到其他人,我觉得自个儿挺聪明的,可唯独遇到陛下,是真看不懂啊。
不让人猜透圣意,才是庆帝的手段,他才能将一切掌控。
你认为是谁换了杨万里的考卷?欢迎评论区留言。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