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卷子内容(语文大数据卷八年级电子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卷子内容(语文大数据卷八年级电子版)

首页语文更新时间:2024-11-28 02:18:36

澄海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语文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分数 =

说明:

1.全卷(包括作文纸)共8页,附加题10分,计入总分,满分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写在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基 础(24分)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 ?(《诗经·式微》)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4) 《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

, 。

(5)把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默写完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zhuī sù(    )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wò xuán (    )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

(4)当它jiá rán ér zhǐ( )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春天来了,公园里的花次第开放,姹紫嫣红,美丽极了。

B.凡是经历过这场劫难的人回首往事,痛定思痛,都感慨万分。

C. 这幅广绣作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D.小明早读迟到了,只好在大家的注视下偷偷摸摸地进了教室。

A.随着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放映,让我们了解了国家在各领域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删去“随着”或“让”)

B. 《标准汉语》的主要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删去“的主要对象”或删去 “为”和“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本”)

C. 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仅让观众深刻领悟到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更能让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到诗词的音韵之美。(把“领略”改为“感受”)

D.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阳光阅读”的开展与策划,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将“策划”与“开展”对调)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有着数以亿计的爱好者。它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 。中国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 ”或“困毙 ”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在棋战中,人们可以从攻与防、虚与实、整体与局部等复杂关系的变化中提升思维能力。 中国象棋是也是中华民族的,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象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原因。(2分)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序号填在合适的空格处组合成一副有关象棋的对联。(2分)

①胜固欣然 ②我始欲愁 ③败亦可喜 ④人言为信 ⑤风吹皱一池春水 ⑥浪淘尽千古英雄

上联:烟雨湖山六朝梦, , ,仔细思量, 。

下联:英雄儿女一枰棋, , ,如何结局, 。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 渔人甚异之( )(2) 便要还家 ( )(3) 便扶向路(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文:

A. 文章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C. 文章描绘了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的见闻,用,层层设疑和浪漫主义的笔法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D. 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燕相出亡

昔者,燕相①得罪于君,将出亡,召门下诸大夫曰:“有能从我出者乎?”三问,诸大夫莫对。燕相曰:“嘻!亦有士不足养也!”大夫有进者曰:“亦有君之不能养士,安有士之不足养者?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②,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隆冬烈寒,士短褐不完四肢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幔锦绣随风飘飘而弊。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也。君不能施君之所轻,而求得士之所重,不亦难乎?”燕相惭,遁逃,不复敢见。 (选自《新序·杂言》)

【注释】①燕相:燕国的相。相,一种官职的名称。②厌:饱

A.将出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 而君之犬马有余谷粟/其一犬坐于前

C. 亦有士不足养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安有士之不足养者/安能辨我是雄雌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士短褐不完四肢不蔽而君之台观帷幔锦绣随风飘飘而弊。

11. 请结合选文,分析诸大夫莫能从燕相的原因。(3分)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10分)

①几千年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④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⑤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⑥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⑧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⑨ ……

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12.下列句子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B.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C.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D.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

B. 第②段划线句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C. 第⑧段“—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D. 第③段“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是指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

14. 文章第 ⑩ 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哪些?。(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 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 --咔哧,咔哧,咔哧, 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5.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分)

1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分)①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从修辞的角度)

18.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5分)

三、写 作(50分)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2020年的春天,这段不同寻常的时光更让我们懂得了陪伴的意义……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四、附加题 名著阅读(10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3题。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缓和。

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些,我在留学的时代极注意;否则,我对你们也不会从小就管这管那,在各种manners[礼节,仪态]方面跟你们烦了。但忘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1. 本文段节选自《傅雷家书》,这本书中首要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 、 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的方式教导儿子要做一个 、 的艺术家。(2分)

2. 结合选段,简要分析文中的傅雷的形象。(4分)

答:

3.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在这封信中,傅雷是从哪些方面教导儿子的?请结合原著谈谈傅雷还从哪些方面教导儿子(选文除外)?(2)结合选文和自己的感受,谈谈怎样才能成为傅雷所希望的有教养的青年?(4分)

答:(1)

(2)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