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此卷用于苏州六区初三上学期期末统考
试卷满分130分,考试时间150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沿着时光的轴线,仰望历史的苍穹,诗词宛若繁星,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踏上诗词之旅,共享诗人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诗中国》文化专题系列活动开始了,请你来参与。
【诗中国·序章】
小语:“诗言志,歌永言。”诗歌,自古以来便是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重要载() 体。在中华文化搏大精深的宝库中,诗歌作为一颗璀() 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绽放出炫烂无比的光彩。
小文:是啊,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感悟。阅读这些诗词,不仅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苏:诗可以情,更可以言志。《诗中国》主题鲜明,其中有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情怀,如“①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有豪迈豁达、乐观自信的理想主义情操,如“② ,③ ”(李白《行路难》);有漂泊无依、故土难舍的羁旅之愁,如“晨起动征铎,④ ”(温庭筠《⑤ 》);有咏叹史实、凭吊古迹的怀古之思,如“行人莫问当年事,⑥ ”(⑦ 《咸阳城东楼》);还有寄情山水,流连光景的田园雅趣,如“倚东风, ⑧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秦观《行香子》)。
小州: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 。
1、小语对串词中两个加点字读音没有把握,请注上正确的拼音。(2分)
①载() 体 ②璀() 璨
2、小语的串词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① 应改为 ② 应改为
3、小文的串词中的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修改。(2分)
改正: 。
4、请根据提示补全小苏串词中的诗句,并填上相应的作者和作品。(8分)
5、请将小州的总结词补充完整。(2分)
【古典诗韵】
6、古典小说中往往会穿插一些诗词。《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引用了下面一首诗。请联系小说的相关的容,简析作者引用这首诗有何用意。(3分)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域外诗风】
7、汉译外国诗不仅要保留原诗之意,还应融入自身的语言特色,使译文更具有表现力。
下面的诗句翻译,你更喜欢谁的译本?说说你的理由。(3分)
[原文] 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泰戈尔《飞鸟集》
[郑振铎译本]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姚华译本] 飞鸟鸣窗前,飞来复飞去。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探骊得珠】
8、艾青早年在法国留学,其诗歌体现了外来形式与民族风格的巧妙融合,呈现出现代诗的鲜明特质。小苏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艾青诗歌特色进行了探究:
(1)对语言口语美的追求。艾青倡导诗歌尽可能用口语写,做到“深入浅出”。如下面的诗句: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诗句中两个“看”的使用,明显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气和语调微妙的差异都有暗示意味。
你觉得在朗读时应该如何处理两个“看”字的语气和语调?说说你的理由。(4分)
(2)对古典诗韵的传承。艾青不少诗歌的意蕴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2分)
你觉得下面古诗中,哪一句与《我的思念是圆的》意蕴不一致?( )
我的思念是圆的(节选)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中国·与江山共吟】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江山”是奔涌的江河湖海与挺立的巍峨高山, 是我们脚下这片沃野千里的国土, 是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所歌咏过的大好河山;更是每一代中国人所守护的理想与信念。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相关任务。
【甲】 水调歌头·沧浪亭① 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②,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③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④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①此诗为苏钦被保守派弹劾后流寓苏州所作。②陶朱:春秋越国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张翰:晋朝人,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③鸥鸟:这里借指别有用心的人。④刺棹:即撑船。
【乙】 宿湖中①
唐·白居易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②霜新橘万株金。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③不废④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①此诗是作者在苏州任刺史泛舟太湖时所作。②苞:同“包”,裹之意。③笙歌:吹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④废:停。
【丙】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太湖,东南巨浸①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②,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仲山王先生③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昔王维辋川别墅④,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辋川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埃之外。而天宝之末⑤,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⑥。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⑦,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①巨浸:大湖。②曲隈(wēi):水流弯曲之处。③即王问,其子王鉴,父子先后辞官归隐太湖。④王维,字摩诘,辋川别墅,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⑤天宝之末:指天宝十四年(755年),其年发生安史之乱。⑥濡羯胡之腥膻:安禄山军队攻进长安,王维被俘后接受了叛军授予的给事中官职。⑦嘉遁于明时:嘉遁,合乎正道的退隐。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9、请根据词牌的相关知识,用“/”给甲词下阕第一句断句。(2分)
丈 夫 志 当 景 盛 耻 疏 闲
10、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文言字词
方法
释义
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
成语联想:日新月异
(1)
拟借寒潭垂钓
联系语境:又鸥鸟相猜
(2)
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
课内迁移: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海《岳阳楼记》)
(3)
顾不能自引决
查阅字典:A.回头看 B.反而,却 C.看望,拜访 D.顾念,考虑 (《古代汉语词典》)
(4)序号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仲山之居,岂减辋川奇胜?
12、对三篇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了词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寄抑郁之情于江湖,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惆怅之情。
B.乙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记事,表现了太湖夜色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心系政务,不敢懈怠,流露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C.丙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称赞仲山父子二人不慕荣利,进退有道,也反映出作者对气节、人格的看重。
D.在归有光的笔下,太湖诸山挟湖为胜,山水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山,有了水更有韵味;水,有了山更有灵性。
【诗中国·与灵魂共舞】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100岁。今推出2006年解放日报对叶嘉莹先生的专访,以怀故人。那一年采访时,叶嘉莹83岁高龄,61年教龄,但依然活跃在中国古典诗词普及、教育的第一线,享有 “当代李清照”之美誉。)
叶嘉莹: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
解放周末:优秀的诗歌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汰,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诵至今的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
叶嘉莹:那些作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品性,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都在他们的诗歌里体现出来了。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与那千古以上心灵的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穿过时光的旧路,两个灵魂碰撞着,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在这个交流、碰撞中,你能够提升自己,得到人生的启发。读诗歌,是一个绵延不已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互相感发。
解放周末:您把这个交流描述得很美,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样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叶嘉莹: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诗,教的是作者、朝代、中心思想,这些都只是知识,是属于表面的价值,并不能让学生们走进诗歌的精神世界。我讲诗歌,注重的是诗歌中感发的生命,不光带着我的生命,还带着古人的生命,我以为,诗歌是“活的”,是生生不已的。
解放周末:诗歌可以洗涤灵魂,给蒙尘的灵魂洗个澡,进而影响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引导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
叶嘉莹:我亲自体会过诗歌里面生动、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不过只听一堂课真的不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把这扇门打开。
(选自《解放日报》2006年11月24日,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路长嗟日暮,AI已有惊人句?
人工智能(AI)搞诗歌创作并不是新鲜事。在这一领域,早期AI大多依赖于简单模式匹配和规则设定,生成的诗句缺乏内涵和情感。但随着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新一代AI已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结构,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的诗句。更惊人的是,11月14日一项正式发表的研究称,读者已经无法可靠地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而且人们可能更青睐AI的诗。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他们邀请了1634位志愿者参与测试,每位参与者都收到了一组精心挑选的10首诗歌。这其中包括了5首出自文学巨匠之手的经典之作——比如威廉·莎士比亚、拜伦、艾米莉·狄金森和T.S. 艾略特等人的杰作;另外5首则是由先进的AI模型ChatGPT 3.5模仿上述大师的风格创作而成。结果令人惊讶:许多参与者错误地认为AI的作品是由人类创作的,反而对真正的人类创作持怀疑态度。
科学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I生成的诗歌往往更加直接明了,易于理解和感受,而这恰好迎合了现代读者寻求简单明快阅读体验的需求。同时,读者又错将人类创作诗句的复杂性,当作是AI写作的不连贯,并且低估了生成式AI表现出的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这个发现不仅展示了AI在模仿人类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进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们在评判艺术作品时可能存在的偏见。
(选自《科技日报》2024年11月15日,有删改)
【材料三】
14、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人的灵魂“洗个澡”,阅读材料一,概括她这样说的理由。(4分)
15、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AI写作生成器功能强大,创作迅捷,读者很难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
B.AI虽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但生成的诗句大多缺乏内涵和情感。
C.AI生成的诗歌往往指向明确,易于理解和感受,契合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理需求。
D.AI在模仿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倒逼我们反思在诗歌作品评价上的误区。
【诗中国·与文化共融】
阅读下文的文章,完成相关任务。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①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②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例如在六月,我指的是农历六月,江南采莲的六月,这个日子里,到处都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请问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既然不能躲避不能拒绝,那么,就只有沉溺。是的,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⑤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⑥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当场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以自拔。
⑦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她们决定把荷花娘娘的生日定在六月,因为六月实在是个热烈喜乐的季节,因为六月也实在容易表现少女少妇们无遮无掩的风情。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然后集中到了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⑧说起来是采莲,可后来采莲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样美丽的荷塘里,采莲显然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哪里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地方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兴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还有什么什么,假借了眼前的莲叶莲花莲子,把心中对于情人的爱恋和悱怨,亲近和想念,热望和怅惘,都唱出来了。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连那些鱼儿,听她们的歌声都听得晕乎乎的游来游去不知方向,而做出“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的傻样子。
⑨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这个歌唱的时代,标志就是《采莲曲》。六月江南采莲的日子里,不绝如缕的《采莲曲》,就足以与《诗经》媲美了。当然,对于江南那些热烈地在荷塘里歌唱的少女少妇们来说,她们不会有这种认识,也不必有这种认识。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和欲望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
⑩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在江南诸多堪称经典性的审美事件中,还有比采莲更为突出醒目的吗?
⑪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这主要是文人们似乎觉得采莲这样风雅的事情,应该归文人所有,他们自以为比乡村里的少女少妇们更有高尚的情趣,于是文人为了他们的风雅和高尚,离开那些自然散布于大泽深水之间的荷塘,跑到自家的小花园里挖了一块属于他们的荷塘。这样的荷塘大也不过一二亩,开放的荷花多也不过十数枝,文人就在这儿整天地顾盼流连了,他们喋喋不休吟诗作画,只不过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怎样与荷花莲叶一样,心志清远,性格高洁。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盛大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寒酸,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
⑫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所产生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便一去不复回了。
(选自《散文》2002年第2期,有删政)
【散文·梳理】
17、文章第②段中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散文·品析】
18、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了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3分)
【散文·鉴赏】
19、第⑧段画线句,把少女少妇们的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你觉得是否恰当?为什么?(4分)
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
【散文·探究】
20、有同学认为,最后两段写“文人赏荷”,与文章的标题《江南可采莲》无关,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4分)
【诗中国·与生命共鸣】
21、作文。(60分)
叶嘉莹先生认为,通过读诗词产生感动,并结合自己的境遇而联想,以真实之诗笔记录下自己的所遭所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这,就是“感发的生命”。
阅读艾青的《镜子》一诗,会引发你怎样的共鸣?
请以《这,也是一面镜子》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