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00万卷子

深圳100万卷子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10 07:32:04

上周,除了洛杉矶山火,一个事件在广泛传播。

1月9日,广东深圳南山区小学数学期末考试时间到了,家长等不到孩子,因为试卷太难,考试延长了20分钟。

图片源自:如图

网友表示太难了,数学试卷以为考的是语文;某中学老师说,这种难度我看了都发愁。

周末带孩子参加少年宫活动的时候,跟老婆在休息室里一起做了一下这些题。

理性说:难吗?

如果大学毕业后还有保持阅读习惯,对时事,对历史,对生活,对逻辑还没淡忘太多的话,入手还是有些方向的,但对于小学生呢?哪怕是作为一线城市的四年级小学生?

难!太难!颠覆的是中年作题家的信仰,曾经以为的刷题就是不断地变换题型,小学多简单啊,加减乘除,多练下就会了。

放上前两页的试卷吧。

图片源自:互联网

图片源自:互联网

第一道题:《长城谣》的“四万万”代表什么?

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话,马上就清楚所指代的内容。当然,对于动不动就计算出“两万乘以两万等于四万”的个体来说,更难了。

当然,可能课程上也已经强调过了“四万万”就是“四万乘以1万”。

第四道题:哪个成语描述的场景可能性最小?

旭日东升是一天;瓜熟蒂落是一季;可水滴穿石跟海底捞针,谁的可能性最小?

从个人感觉,前面是客观事实,后面是就是行为了,但脱离剂量谈疗效属于耍流氓,大概率答案是海底捞针,可如果不限定海域,不限定科技,不限定水流呢?是不是可以质疑?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当一个中学老师都说出来,这样的阅读量、题目量,自己的懵圈的时候,这个老师的水平及对孩子教学考核要求的撕裂,让多少中年人焦虑?

如果说深圳是个准移民城市的话,那么上海不遑多让,以现在统计的接近2500万人口中,户籍人口接近1500万,其中有很多也是后来落户的群体,儿子就读的公立小学中超过一半的孩子,父母辈都是后来来上海的,通过就业、创业的途径定居或者阶段性的生存。

跟很多家长,尤其是还有老大的家长聊起过,以及三代以上的老上海人,大家普遍的一些感觉包括:

学的不考,考的不学。

主打一个我教你1是1,2是2,但考试要求是1 2。

作业感觉都是给家长留的,你得给孩子检查作业,给孩子查漏补缺,感觉自己重新读了一遍小学初中的同时,都会有疑问:老师到底教了什么?不敢问。

曾经信誓旦旦说最起码可以辅导孩子到初中的毕业的很多中年人,曾经刷题技巧一大堆,却发现有时候连小学生的题目都读不懂了,就像深圳这个小学四年级的卷子一样。

如果具象化一点,这种所谓的“应用题”贯穿在语文、数学、英语所有科目中,当然还有那我们看上去多此一举的计算题,以及汉语拼音中的“o”,单独读念“噢”,放在拼音里念“喔”。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2024年国庆节的时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带着练习题,给老家读4年级的侄女看的时候,她说:这是我们到了二三年级才这么复杂的。我妈说,这么小能读懂那么多字,绕那么多弯吗?上海义务教育配套的“沪学习”的教材上,很多题目都是如此。

要求孩子要有生活常识,认识并会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还有很多弯弯绕的计算应用。

很明显,曾经那些靠刷题进入城市,改变命运的做题家,已经发现刷题没方向了,现在考察的是理解,对生活的理解,或者说是,出题专家们对社会的理解。

在一个贫富差距仍然很明显的社会里,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老师、专家们了解社会吗?用一句比较俗的话,他们接地气吗?

当地铁、高铁、磁悬浮、世界这些名词不断在教材中呈现的时候,激发的是幻想还是自卑?

闲下来跟几个朋友聊过,拼了20年的青春,背负着房贷、竞争、就业等压力来到城市,脑子里一直想着要让孩子以后的生活过的更好,看到更好的世界,有更好的收入,不再有更大的压力,让下一代由生存变成生活的梦想。

确发现,怎么又进入一个新的生存打拼中?而且遗传到下一代身上。

哪怕小城市同样如此,社会普遍存在着父母打工一个月挣1万多,在补贴着城市生活每个月拿3000块的子女们,并且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当卷孩子不如卷父母的观念逐渐深入中年人人心的时候,那些有着三代以上底蕴或者富二代、官二代的家庭们早都安排好了一切,似乎他们的孩子才代表着社会的未来。

现在比的不再是谁刷题更多,比的是谁能带孩子增加阅读量,谁能更多的陪伴,谁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去支撑孩子对兴趣、眼界、事物的认知。

图片源自:头条图库

越来越多人开始清楚,高质量的生活越来越需要的是一代人、两代人的托举,也清楚在阶层固化的情况下改变命运越来越难,以及开始讨论生活的意义。

不否认新课改对于阅读量,对于文化,对于历史的重视,也许他们真的以为所有的家庭都已经实现了富裕,并且有时间、有精力、有资本去辅导。

我们改变不了教育的考核模式,只能去不断了解规则,改变自己。

当然,还有很现实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选拔体制,如果真的实现不因几次考试就形成未来收入的天壤之别,是不是会好一点?

比如,越来越多的所谓中产,能接受孩子去工厂当技术工人,去从事服务行业,并且他们的收入并不会太差的时候,也许这种担忧就逐渐消失了。

可现在,大家还是看不起工人,看不起服务员,不是吗?虽然很多技术专业的孩子就业轻松,而且开始拿着比办公室“小白领”还要高的工资。

当刷题的路走不通了,只能改变自己了,如果培养不出来孩子的兴趣、主动性,那么还是发掘下他们的优点吧,大不了我们再拼搏下,节省点,给他们更好的后方。

这种观点仅适用于对家庭、对孩子有执念的家庭,不喜勿喷,不生孩子肯定没有这么烦恼。

最后,所谓的城市教育资源,还被人羡慕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