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群体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农村教师比县城教师工资待遇将近多一千元,可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想进县城,特别是那些公招进来的年轻老师,都希望早点“逃离”农村。
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安心扎根农村学校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是本地教师,如本乡镇的,甚至是本村的,他们有的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早就习惯了这里生活,过几年都差不多要退休了,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离开这里。近年,国家对乡村教师待遇十分重视,有乡镇工作补贴,还有乡村工作补贴,两项加起来约有千元,这本来是国家为了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的一项举措,现在反倒成了给农村教师的一项“福利”,因为真正被这优惠政策所“吸引”的教师并不多。这样也好吧,广大乡村教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大家也很支持这一举措。
那么,为什么优秀教师或一些公招进来的年轻教师都不愿留在农村学校呢?
农村学校的平台有限过去,乡镇学校有了优秀教师,特别是在赛课中脱颖而出的教师,很快就会被县城学校“挖”走,很多没有“关系”的教师也想通过这个途径调到县城,以便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些从农村走出去的教师肯定是不能再次被“吸引”回来了。
那么,那些一直在县城工作的优秀教师能否被“吸引”到农村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县的优秀教师,他们的目标是市里或省里,他们希望在省市一级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到乡村去“奉献”。人往高处走,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去苛求任何一个人,况且县城优秀教师在省市级平台上有所作为不正是我们好些人所期待的吗?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你足够优秀,在农村也能够有所作为。话虽这样说,但现实还是有些骨感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农村学校的生源素质,农村学校的教学氛围,不是你一个优秀教师就能完全改变的,它不仅限制了你的发展,还有可能让你磨平了生活的棱角。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在广西的一所乡镇中学任教,后来我通过停薪留职的方式在广州任教了两年,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城乡差别。
公招的时候,那些不想在农村任教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报考农村学校,那是因为农村学校竞争没有那么激烈,考上的机会大得多。以前两年广西教师公招为例,近两千个岗位无人报考,有的岗位有人报考了但也达不到开考比例,这些岗位就是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所以,有“头脑”的年轻人会选择农村学校,然后再想办法离开。
其实,农村生活也挺好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看,多美的意境,多好的空气,可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对于男教师而言,如果我一直“窝”在农村学校,能否娶到老婆都是个未知数。至于女教师,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所选择的范围大概也就是在周边了。所以,很多年轻教师表示: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年轻教师不愿留在农村,中年教师愿意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教师属于知识分子,他们或多或少见过一些世面,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有自己的规划,起码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生源状况真的令人堪忧,好些农民宁愿在县城租房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陪读”现象不在少数。作为教师,他们能不知道这情况吗,他们能放心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学校就读吗?好的学生都走了,有门路的老师也走了,在好些农村中学,上课时睡倒一大片,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因为他们不想学也听不懂。环境造就人,说的也是这种情况。
近年房地产市场为什么火爆,很大一部分是“刚需”,多少人拼尽一切到城里买房,主要就是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说一个我身边的真实事例:我儿子跟我堂哥儿子同年,当时我儿子在县城上一年级,我堂哥的儿子在我们村完小(五六年级已到乡里的中心校了,其实是一个教学点),一个也是上一年级,有次我回到老家跟堂哥谈起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说我儿子考砸了,这次退到班上二十几名了,他说他儿子考了年级第一名,还拿回了奖状,我感觉他挺自豪的。一交流分数,原来堂哥的儿子语文83,数学85。我告诉他,我儿子语文98,数学100,堂哥马上惊呆了。后来我给堂哥上了一堂课:侄儿的成绩,在我们乡的中心小学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在我儿子的班上,大概就是倒数几名这样,因为这次考试他们班“双百分”的人就有18人。因为,期末考试是全县统考的,试卷是一样的,堂哥觉得自己是小巫见大巫了。后来,堂哥到县城租了房子,堂侄也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份来到了县城小学读书,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中上水平,有时也能拿到“双百分”。这个事例再次告诉人们:环境真的能造就一个人!
我是一个从乡镇教师变成县城教师的人,见证和感受过城乡教育的差别,我对农村教育深怀感情,但同时也深表同情,义务教育什么时候才能真实实现均衡发展呢,农村学校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值得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