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试卷上有题目吗图片

古代试卷上有题目吗图片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08 19:16:30

每逢高考季,总有人拿古代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来对比难度。那到底是十年寒窗致白头的科举难,还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难?

咱们先热热身,来看看1904年晚清朝廷最后一次科举殿试的策论题,您能不能回答出来: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清代中后期殿试地点——保和殿

题目通俗易懂:日本明治维新初期,聘用了很多西洋人做顾问和政府雇员,从而帮助近代日本迅速发展成亚洲强国之一;埃及政府在19世纪末也雇佣了上千名老外,却最终失去了财政自主权,国家也一蹶不振。请各位考生试着分析一下两国聘请外援的利弊得失。

这个问题问的是别国,针对的却是自己。怎么样,这样一个包含了历史、时事、政治、经济乃至人事管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题目,各位老铁能回答出来不?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亚洲足球。日本当初从巴西引进了很多球员,并全面向巴西足坛学习技术理念,使日本男足很快跻身亚洲顶尖,在世界足坛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反观中国,前些年也学日本归化了很多外籍球员,最终却是一地鸡毛。“留给中国男足的时间不多了”,已然成了中国男足的谶语。同样是归化引进,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有看官可能会说了,古代科举不考数理化,只考四书五经,难度跟今天的高考不能比。

好,那咱就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立体化地对比一下古代科举和今天的高考。

清代殿试还原场景

孟子他老人家说过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到底是“斯”还是“是”,留言谈论)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用这句话形容古代的科举考试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以明清科举为例,科举考试分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之前还有最初级的县试和府试,通过后获得童生资格,才可以正式参加科举)

今天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都在本地考试,而古代的士子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堪比流放宁古塔。院试和乡试相对还近一些,而参加会试乃至殿试都要去京城。《聊斋志异》里有很多或诡异、或香艳的故事都发生在书生进京赶考的途中。故事听着轻松,真正的进京赶考却是异常艰辛。

拿路费来说,就不是一般的穷书生能负担得起的。路远的,进一次京怎么也要花费个十两八两白银,这相当于普通人家几年的生活费了。亲戚朋友多的,你十文我半两的勉强能凑够;要是形单影只的落魄书生,就只能一路打工去京城,或者望京兴叹了。所以古代总是有豆腐西施省吃俭用资助书生上京赶考,期盼相公高中归来的凄美故事流传。

再说路程。今天国内旅行,飞机高铁一日必达。古代进京赶考一走经常是一两个月。走陆路安全一些,手里宽裕的可以租个马车,饭都吃不饱的就只能甩开两只大脚板赶路,全当健身了,走到京城掉个十斤八斤分量不成问题。

走水路的风险就大了很多。清初湖广(湖南、湖北)乡试在武昌举行,湖南考生要乘船过洞庭湖,一遇狂风,波涛汹涌,经常翻船。对一些考生来说,拿命换仕途终究不合算,于是干脆放弃。

好不容易长途跋涉进了京,京城的消费可比其他地方高多了,住店、吃喝都要钱,很多穷考生无奈只能住在庙宇道观或借住在亲戚朋友家。

想专心考试,考场环境很重要。今天的高考考场宽敞明亮,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热了有空调,闷了有风扇,天阴了有日光灯,阳光太刺眼还有窗帘。

但在古代,考场一般设在贡院,一个考生一个狭窄紧凑的小格子间,大概1平米多一点,上面一个顶,四周三堵墙,除了没有铁窗,条件比监狱号房还不如。坐着写卷子伸个懒腰就能撞墙,晚上想躺平了睡觉,半拉身子都在外面。还有很多贡院年久失修,漏风漏雨,让考生充分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妙处。

江南贡院

乡试和会试时间一般是三天两晚,期间不能离开考场,吃喝拉撒全在这里解决。考生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去贡院的大水缸里打水喝;要是内急,就去恭桶处解决。但供考生大便的恭桶就在贡院的尽头,最靠近粪桶的号舍被称为“臭号”,如果哪个倒霉蛋恰好被分在了此处,没有超乎凡人的定力是根本无法扛过三天的。

赶上下雨天,试卷就成了“湿卷”;赶上大风天,饭都省了,直接一肚子风灌饱了。你参加的若是春闱,二月或三月的天气冻得你手冰足僵;要是赶上秋闱,八月的酷暑炙烤得你头昏脑胀,更别说挥之不去的蚊虫叮咬了。所以没个施瓦辛格一样的好身体,想把科举考试顺利扛下来还真是不易。

古代科举制度规定,考卷如有任何污损都要作废(防作弊)。所以赶上恶劣天气,考生们常常是顾头不顾腚,顾卷不顾人。前几天热播的电视剧《庆余年2》里就有古代科举考试的镜头,看起来条件比真实的考场要强一些,大差不差吧。

清代贡院

再说说考试的规矩和内容。很多人以为科举就是做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只是其中的一个科目,是明朝才出现的,是一种严格规定了答题模式的考试规则。至于其好坏,争论颇多,咱们就不讨论了。

明朝以前,各个朝代的考试内容大同小异。比如唐代,诗词歌赋是其中一个重要科目,另外还有帖经(类似于完形填空)、墨义(解读经典)、策问(时事答辩)等。

宋代跟唐代相似,必考科目有诗赋,经义,论,策。这里的经义类似于唐代的墨义,出题者从儒家经典中摘出一段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这也是明清时代八股文的前身。论,则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我们常说的对策,就是从科举流传下来的。

明清的科举考试最重视八股文,但也不仅仅考八股文,明代的乡试要考三场,首场考经义,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第二场考“论”及应用文写作,第三场对“策”。

清代的乡试也是考三场,首场经义及韵诗,第二场经文,第三场对策。

对比一下今天的高考,以文科为例:从考试范围来说,高考涵盖的范围要更广一些,天文地理语文历史无所不包;而古代的科举更有深度,诗词歌赋考的是文学功底和才情,八股考的是如何在严苛的规则下把公文写好,策论考的是对内政外交的独立思考和观点见解。

至于难度对比,考试内容不同,目的不同,没什么可比性。

说白了,今天高考注重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应用,古代科举考的是士子是否适合做官。

考试难度仁者见仁,但录取率可就是天差地别了。

以今天高考的录取率来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句话已经不适用了。从2011年以来,高考的录取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如果古代科举的录取率也这么高的话,恐怕莘莘学子们做梦都能笑醒。

录取率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考试的本质决定了录取的差异。

前面说了,今天的高考是为大学选拔人才,而古代科举是为朝廷选拔官员。假设会试录取率达到70%,不出10年,天下学子们差不多都去当官了,老百姓缴的赋税哪里养得起这么多官员?所以,古代科举注定优中选优,录取率极低。

科举放榜

据考证,明朝中后期,院试的录取率在10%左右(考中者为秀才),但乡试的录取率只有3%—4%(考中者为举人)。两轮选拔下来,全国通过乡试获得会试资格的也就一千至一千三百人上下,基本都是各省的拔尖人才了,含金量相当高。正因为乡试已经筛掉了大部分人,因此会试的录取率大幅提高,能达到24%左右(上榜者称为进士),所以古代有金乡试,银会试的说法。

至于殿试,一般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结果只分一甲、二甲、三甲,并不淘汰。一甲有三人,第一名为状元及第,二、三名为榜眼、探花。其他人为二甲。

所以,从录取率来看,古代科举考试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难度要远远高于今天的高考。

科举考试等级

最后再扯点闲篇。《庆余年2》关于科考作弊描写了不少。古人为防止作弊,考前考中严防死守,考后也是绞尽脑汁杜绝隐患。比如宋代发明了“糊卷”,也就是考试后把考生的名字用纸糊起来,以防考官徇私。后来又发明了“誊录制”,也就是考生交卷后,由专人用红笔把所有考卷抄写一遍,以杜绝考官从字迹上给人情分。

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些心存侥幸的考生在试卷上出幺蛾子。清末的一场科考中,一个考生竟公然在考卷上写下了“我乃李鸿章大人之亲妻”几个大字。真亲戚假亲戚无从考证,但就凭把亲戚的“戚”错写成了妻子的“妻”,就知道这小子肚子里有几两墨水了。有意思的是,阅卷的考官也是个妙人。他在试卷下面批了八个字:“大人亲妻,断不敢娶。”这个“娶”和录取的“取”一语双关,既回绝了考生的无理要求,又不至于伤了李鸿章的面子。李中堂无辜躺枪,主考官巧妙应对,八面玲珑又不失原则,才是为官之道。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