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选取陈与义的题画诗《题许道宁画》为鉴赏材料。
陈与义(1090一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师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故被列为江西诗派。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
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转学杜甫感时抚事,诗风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陈与义不囿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
许道宁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970年一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许道宁的画,张土逊评论为“李成谢世范宽死,唯有长安许道宁。”可见其成就是很高的,只可惜传世作品较少。读陈与义的这首题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憾。
这首诗自然之极,也淡薄之极,通篇只是娓娓道来,不见任何刻意的雕饰,但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这种淡薄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和绚烂,都寓于这淡薄之中,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让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满眼”二字强调水之浩浩荡荡,充斥画面;而接下一句又把对苍莽山峦的赞叹隐于一片疑问之中,首联十字造意巧妙,境界全出。
颔联二句是对首联意脉的承接,万里山水,包含万里意境,却被画家凝固在尺幅画间,能以有限的篇幅展现无尽的意蕴,这样的功力令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赞叹。需要注意的是,“一窗”只是用来形容画幅的相对狭小,好比欣赏者立于窗前欣赏窗外景色,所见有限,所感无穷,而并非是隔着窗子欣赏画作。选项C有意混淆了这一区别,因此是错误的。
颈联两句写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悠闲自得的浮云,所谓“含晚”“不还”都是人的主观感受,难以在画面中落实。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件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本来就是需要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参与的。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参考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
这两句是整诗的收束,同时也是诗歌意味的深层次推进。
看到这两句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者确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些细微不同。陶诗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言意之辨”的诗化表达,这个“意”是行为主体主观上对于客观世界的感性化认知,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陈与义的诗并没有去追求这个高度,作为一个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高度自觉的诗人,外在事物对于他的触动更多地表现为诗歌的灵感,他在行为客体中所发现的更多是“诗意”,而不是更抽象、更具有普遍性的形而上感知。这一点在他的其他诗歌中也多有体现,如《春日二首》之“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触动到来的时候,陈与义首先想到的是用诗的形式转化这种触动,本诗中的“此中有佳句”也是如此,许道宁的画作令他赞叹,画的意蕴让他有所领悟,但他并没有让这种领悟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而是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另一种自己更加熟悉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诗歌。正如天才的全能艺术家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的艺术原理,是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会感觉到的。
然而诗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有相通之处但绝不能相互取代,正如诗中的意蕴不可能通过线条和色彩的描摹完全展现,画中深远的意境也无法通过诗句准确表达,语言的相对局限性在这里展现无遗,即使是最优秀的语言驾驭者也完全无能为力。陈与义面对画作反复吟咏,但最终不得不发出“吟断不相关”的感叹。必须指出,诗歌的窘境一定是在伟大的画作面前才有可能显现,只有画作的意蕴让人感到无穷深远、领会不尽的时候,欣赏者才会感到自己语言的贫乏。因此陈与义的感叹并非自我贬损,而是对许道宁画作的极高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