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眼下迎来了广大高考生期待的大学“录取季”。一封封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考生手中,成为他们开启新的阶段的重要“通行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否能够形容你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
在与今相隔超过百年的清代,一位叫王戴中的考生,在参加科举考试后,看到放榜时自己考中甲等秀才(廪生),可享受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不知道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柳州市博物馆,馆藏有考卷《柳州府学优廪生王戴中》。透过他的考卷,或许我们能探寻到什么历史故事?
两份馆藏考卷
透过考卷《柳州府学优廪生王戴中》的图片可以看到,文章论述樊迟问“智、仁”,孔子答:“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也就可说是智了。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获取在后,做到这些,也可说是仁了。”由此引出智与仁的讨论,再进一步上升到治国之道。
看着考卷《柳州府学优廪生王戴中》的卷面,或许很多人会感叹: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市博物馆馆藏的另一份考卷——《广西己酉选优卷》,卷面同样让人赞叹。
《广西己酉选优卷》
其实,在古代科举中,不仅要求卷面整洁,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造诣。
在历代的状元中,不乏一些书法大家。例如唐代柳公权,唐宪宗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他自创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还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这份市博物馆馆藏的《柳州府学优廪生王戴中》考卷从何而来呢?
《柳州府学优廪生王戴中》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罗华说,从考卷上,可以知道,它是荣宝斋制,长44厘米,宽11.5厘米,经折装,9折。从何而来,目前已不得知。它的价值在于,可以让人们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知识。
如果看过《儒林外史》,你或许对这部清代长篇小说里提到的廪膳生员(廪生)王德、王仁印象深刻。兄弟二人见钱眼开、遇事就躲,作者吴敬梓在其出场时却用“铮铮有名”来形容。
廪生是什么身份?他们在社会上真的像吴敬梓描述的那样有名声、有影响力吗?
高考,倘若放在我国古代,与科举考试制度有些类似。科举制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年。
罗华说,清朝时,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廪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秀才虽不是官,但也是文化人了。
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来看,当时三级科举考试逐渐完善,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其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考取秀才,意味着已通过院试,有资格参与乡试。
有句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秀才的肯定和尊重。很多地方的私塾教书先生,不少是秀才出身。
一部科举参考书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离不开经史策论,考试范围以四书五经为主。因此,熟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古代考生的基本操作。
这不得不提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作为一名儒学集大成者,他传注的《四书章句集注》不仅在元代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也对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衷编撰“教材”的朱熹,还有一本著作被视为科举考试的参考书目,那就是《资治通鉴纲目》。
柳州市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就是《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它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日前,记者走进市图书馆柳东馆,有幸见到了《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的仿制本。仿制本尽量还原真迹的泛黄书页,同样透露着厚重的历史之感,让人心生敬意。
记者查阅《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仿制本
市图书馆古籍文献部副主任粟卫民说,《资治通鉴纲目》的古籍版本价值最高的为宋刻本,就版本价值而言,《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仅次于宋刻本。“目前,已知广西公藏单位收藏的元刻本只有三部,我们馆藏的是其中一部。”
据悉,《资治通鉴纲目》共59卷,其开创了新的史学体裁——纲目体。“纲”即史事提要,依据时间排列,用大字书写,仿照《春秋》笔法,寓褒贬。“目”为具体叙事,以小字分注,仿照《左传》。
粟卫民表示,由于该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对于读书人了解历史很方便,因此成为参加科举考试必备的书目之一。
记者翻阅《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仿制本
那么,如此珍贵的《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是如何来到市图书馆的呢?
粟卫民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出《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仿制本的第一卷,书中清晰可见钤有“又任之友”“于氏世守”“半哭半笑楼”印。
粟卫民说,“半哭半笑楼主”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笔名之一。据了解,此书曾为于右任藏书,后由国民党军政要员方觉慧收藏。新中国成立前,方觉慧准备撤退往台湾时,想把藏书先寄存在柳州再寻机转运出海外,后来被柳州军管会及时接收,交由柳州图书馆保存。
《资治通鉴纲目》(元刻本)仿制本
考中几多进士?
那么,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柳州考生的成绩如何呢?
柳州文庙博物馆馆长潘晓军对此曾进行过研究。他说,在历次进士考中,据清乾隆《柳州府志》统计,有35名柳州籍学子21次榜上有名。柳州第一位考中进士的是融州(今融安县)人覃光佃。最难得的是,覃光佃的儿子覃庆元、孙子覃昌均考中进士。这在当时的柳州也是一段佳话。
覃光佃是什么样的人,不仅自己优秀,还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孙呢?
《柳州文庙》记载,覃光佃博学能文,为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京师呼为真御史。进武骑尉,为雁州军事,时沿边将士多贪功妄杀及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