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已经数着时间等放假了
而有的人还在紧张复习中
是谁!宝妹掐指一算
哦,原来是这周日考试的考公人
坚持住!只剩下最后两天了
心态要稳住
累的时候,就来看看宝妹吧~
宝妹特意为你们搜罗了一波
那些年出现过的奇葩公考题
让你们看看出题人的脑洞有多大
↓↓↓
▲
据说这道题考察的是扎根基层
而宝妹看完题目,只想说一种植物...
▲
每一个字都是宝妹认识的
为什么放到一起宝妹就看不懂了
▲
晕了晕了
还真是一大家子啊
▲
看着这题目
宝妹都要脑补出一场四人大戏了
▲
你们好,欢迎来玩
大家来找茬
▲
原来考个公要学识渊博到这种程度的吗?
/01/
可可爱爱的题目
以后图推要都是这种题
我能做一天都不嫌累!
/02/
现在的题都这么抽象了?
救命!
这道题到底应该从何入手啊
考的是公务员不是美术考试啊!
/03/
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这是公考公考公考啊!
在这摆七个乐器
算是怎么回事啊
/04/
不如摆烂吧!
只是想开开心心出去玩
为什么这么难啊!
难不成这就是上岸后的烦恼嘛
/05/
这就是塑料友情吧
(点击查看大图)
都说女孩子是塑料姐妹花
要是像材料中的这样
怕不是纸花吧
/06/
上岸一天体验卡
一个人在办公室值班已经够惨了
还碰见有人给领导送礼
还被记者看见了
……
这个岸谁爱上谁上吧!
/07/
这怕不是道送命题吧!
几乎是乡镇的真实写照了
考的就是拉扯能力
记得要阳光心态哦!
/08/
要不还是掏出计算器吧
90%谁都认识
怎么合起来就让人摸不到头脑
要不还是把它放在计算里吧!
奇葩一:你的位置坐对了么?
奇葩二:啊这是意识流的么
奇葩三:出去玩,怎么这么费劲?
奇葩四:太深奥了
2.申论篇
奇葩五:说翻脸就翻脸
奇葩六:我看我自己
3.面试篇
奇葩七:看到数字就想掏出笔给他算一下
奇葩八:但凡承认不浪费是不是变相说我没受良好教育。。
奇葩九: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么?
4.传说篇
奇葩十:还好我没这么多舅舅
奇葩题目no.1
【面试真题】
近年来有很多放生积德行为,但是最近有人放生老鼠,你怎么看?
【奇葩指数】 ★★★★
【上榜理由】
超强脑洞,老鼠也能放生,那要不要放生蟑螂和蚊子呢?
【点评】
综合分析现象类。放生积德本是好事,体现的是人性的宽容,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放生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动物的保护,比如放生的小鸟、小鱼,都可以保护自然界物质数量,但是,也伴随着一些不合理的放生行为,在有些放生不适合当地生物链循环的生物,比如,放生巴西龟等这些外来物种会因没有天敌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老鼠本身就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放生老鼠这类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
所以,要有科学的放生方法,而实现这一做法,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奇葩题目no.2
【面试真题】公厕卫生管理规定以厕所的苍蝇数量衡量打扫卫生的工作,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奇葩指数】★★★★
【上榜理由】如此奇葩的规定,还是选择狗带吧
【点评】
通常题干让你觉得奇葩不能理解时,那么这一类题一般答的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就“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可行”,只要我们的论点清晰,后续答题的时候就清晰了很多,针对题干找出好在哪里,不好又有什么原因,然后再重点提出解决的对策。
奇葩题目no.3
【面试真题】你一个人在办公室值班,有人来送礼,刚好记者看见了,此时又联系不到领导,你怎么办?
【奇葩指数】★★★★★
【上榜理由】“我一定是被陷害了”
只知道国、省考里面会有行测,但你知道行测的前世今生吗?可能还有未来?今天给大家分享个趣味拓展~
人事部考试录用司是1988年组建的,首任司长是戴光前同志。从1988年秋天开始,受刚刚组建的考试录用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78级的同学谢小庆、车宏生、冯伯麟、李德伟等人一道,开始开发用于政府机关补充工作人员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以下简称“《行测》”)。1989年4月16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首次被应用于建设部、轻工部的补充工作人员考试。这是考试录用司组建以后首次为中央机关组织录用考试。在那次考试中,考试科目共有6科:政治、法律、行政学、公文写作、英语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能力”考试采用了“行测”,那次考试使用的是“行测Ⅱ型”试卷。
“行测Ⅰ型”是一个研究实验版本,曾被应用于一些企业的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收集了测试数据,对试卷质量和题目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Ⅰ型”使用的名称是“中初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曾包含7个部分。在试测的基础上,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包含5个部分的测验。“行测Ⅰ型”并未在政府招聘中使用过。
1989年6月18日,“行测Ⅲ型”被应用监察部、环保总局、审计署等6个中央部门的补充工作人员考试。这两次考试都是6个科目,“行测”所占分数比重都是10%。
其后,“行测”的Ⅳ、Ⅴ、Ⅵ、Ⅶ型分别应用于历年的中央机关统一录用考试,在总分数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在1994年《国家公务员条例》颁布后的首次正式“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采用了Ⅷ型试卷,比重增加到公共科目笔试总分的50%。其他科目合并为《公共基础知识》,占50%。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包含对马哲、毛概、邓论等知识内容的考查。
在1998年朱镕基总理主持的机构改革中,考试录用司被并入“公务员管理司”,成为该司的考试处。2000年,在公务员管理司刘嘉林司长的主持下,顾德希、薛川东等同志开发了《申论》考试,公务员录用公共笔试的科目增加为3科:行测、公共基础知识和申论。2002年,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公共笔试科目成为“行测”和《申论》两科,延续至今。当时人事部考试中心副主任成武同志在CCTV“东方时空”节目中向白岩松谈到取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理由时说:这个考试很难避免“背一本书、考一本书”的局面。
今天,参加中央机关统一录用考试的部门已经从1989年的8个部门增加到百余个部门,参加考试的人已经从1989年的千余人增加到上百万人,平均录取比例从5:1 增加到50:1,许多岗位的录取比例达到100:1,个别岗位的录取比例甚至达到1000:1。
“行测”考试的影响也远远不局限于政府机关的招聘考试。在许多企业、学校的招聘考试中,也大量采用了“类行测”的推理能力考试。
在今天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也开始大量出现“凭运气”的现象。与考查“背书”的《公共基础知识》相比,“行测”是一个好的能力考试,但是,这个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实际上,从1989年开始,“行测”仅仅具有“汰劣”的功能,并不具有“择优”的功能。在人员选拔中,在人员录用和竞争上岗中,用“行测”淘汰掉30%的人是完全合理的。淘汰掉50%的人,也勉强说得过去。淘汰掉90%的人,则是荒谬的。
10年前,“行测”基本没有受到辅导机构的挑战。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在没有辅导机构挑战的情况下,用“行测”淘汰掉90%的人也是荒谬的。在受到辅导机构严重挑战的今天,在这种挑战已经明显降低了“行测”有效性的今天,就越发显得荒谬。
(来源:半月谈公考、应用宝、吉林粉笔、公考伴侣、行测一点通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