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试卷上的红圈是什么意思

古代试卷上的红圈是什么意思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2-02 10:15:45

有哥们儿对状元这事儿懵懵懂懂的,来,听我给你侃侃。见过最早的状元卷子没?那是赵炳忠写的,25岁那年,他一口气写了2460个字,愣是一个错字都没有,连涂改的地方都找不着,字迹工整得跟机器印的一样。有人还嫌这简单?那你去街边试试那个小游戏,从一写到三百,中间不出错,看能不能抱个娃娃回家,保证你手抖。

再瞅瞅那试卷上的小红圈,那是考官画的,古代人喜欢在文章精妙之处画圈,这就是所谓的“可圈可点”。科举这事儿,可不是每年都有的,三年才一回,算算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历史,一共也就出了六百来个文状元。哥们儿,这过程,那叫一个苦啊!

首先,你得从“投市”开始,这意思是你得先在自己的城市里脱颖而出,不管多大年纪,没考上之前,你都得叫自己“童生”。考过了,你才能升级为“秀才”。接着是“乡试”,全省的高手都来了,考上了叫“举人”。在这一步,如果能拿个第一,那你就成了“解元”,唐伯虎就是这么牛气冲天的。

然后是“会试”,全国范围内的高手对决,精英中的精英。但这还不够,真正的目标是“殿试”,上榜的叫“进士”,皇上亲自监考,那可是“天子门生”。

可能哥们儿还不咋明白,我就拿北宋嘉佑二年那次科举来说事儿。四十万人报名,到最后殿试,就剩三百八十八人了。这里面有苏轼、苏辙、曾巩,这三位可是唐宋八大家里的大咖,还有陈浩、程颐这样的理学鼻祖,以及喊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但是,这七位大佬,竟然一个都没挤进殿试前三甲。那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另有其人,哥们儿,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科举这事儿,简直就是智力与毅力的大比拼,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能走到最后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学霸。但话说回来,就算没中状元,像苏轼这样的才子,他们的才华依旧闪耀千古,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所以说,科举虽然残酷,但它挖掘出的人才,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