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李志远
“你只要好好复习就可以。”
“都什么时候了,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抓紧时间看书。”
…………
各位家长,临近高考是不是经常这样督促孩子?
别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你的这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陷入这样的心理误区:再努力、再拼命,就是成绩不见起色甚至越考越差!
案例
越努力成绩越差?这是“病”!
“什么知识都装不进去,什么要点都记不住,急死人了!”高三学生李昊最近有点烦。
李昊说,这段时间,自己的学习效率很低,一些很简单的知识点在读了好几遍后仍然记不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亚灵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这种在高考生群体身上出现的现象被称作“心理饱和”。换句话说,当人们长时间从事某种活动,会在一个时间节点,发现其超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产生厌烦或麻木等情绪波动。
在她看来,高期待没有错,容易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关键是高考不仅是知识掌握的博弈,更是体力、技巧和心态的较量。这种“心理饱和”现象通常通过学生的感受和行为表现出来: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够了,再学就要“溢”出来了;还有学生表示,自己长时间埋头苦学,感觉已经不能承受更多了。
所以,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即使动力十足,学习的效率往往会呈现下降趋势。
释疑
“心里饱和”了别紧张
孙亚灵说,学习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缓慢起步阶段、迅速提高阶段和学习高原期。
因为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所以起步阶段的学习比较吃力,速度较慢。
在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因而学习就进入到了迅速提升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多是难点知识,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使得学生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学生每天做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孙亚灵说,“心理饱和”的现象其实是教育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
她说,也不排除这只是一种心理假象,周围的同学在冲刺阶段都很卖力,感觉到自己好像在学习上没有很大进步,实质上是跟周围的同学相比,没有别人进步快而已。
建议
对症下“药”助力考生调整心态
那么出现了“心理饱和”现象的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呢?
1.查缺补漏
孙亚灵说,高考总复习阶段是高中3年知识厚积薄发的阶段,需要对知识不断深化和拔高,达到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深入思考,把知识梳理成网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有些同学基础知识不牢,这个深入过程就会比基础好的同学更困难一些。
2.调整技巧
孙亚灵建议,最后阶段,考生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不是需要改进,考试技巧是不是还有待于提高,要有考感,知道学科知识中哪些点更容易上考卷。
郑州大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心理咨询师邵佳睿说,考生平时如果侧重于做题刷题,并在临考前集中进行模拟考试,长时间的重复技巧必然会更容易受“心理饱和”的影响。因此就需要调整所使用的学习方法,比如用联想、画图记忆法代替机械式的重复做题,或利用单词记忆卡代替自己默背默写。
3.调整心态
邵佳睿称,为了降低“心理饱和”现象的发生,考生要从认知层面正确认识考试,尤其是高考对人生的意义,避免出现常见的认知错误。
比如糟糕至极——“高考考不好我的整个人生都完了”,或“以偏概全”——“数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那么我的高考就全军覆没”。
4.劳逸结合
邵佳睿表示,多数考生认为高考前的复习时间一刻千金,必须抓紧,因此即使已经出现了“心理饱和”状态,考生仍然因害怕没有抓住机会而继续不断输入式地学习,只能事倍功半。
为避免产生厌烦或麻木的情绪,除了所熟知的听音乐、散步、运动等方式,考生还可以进行自我放松,譬如最容易掌握的技巧:深慢呼吸。
在感受学习劳累时,进行非常深且缓慢的吸气—屏气—呼气,连续不间断地做3组,以便达到放松大脑的效果。
提醒
家长助攻有技巧
作为考生家长,做好以下两点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首先,降低自我焦虑。
情绪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虽然家长为孩子的学业、考试担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度的情绪表现会增加考生的“心理饱和”风险。
其次,为考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外部环境。
学生考前总习惯于在封闭的教室或家中书房持续学习,埋头苦读。
因此,在孩子学习之余,家长可以作为孩子的“情绪输出者”,为其平日里积攒的焦虑和担心找出口,从而帮助其保持一个平静平和的考试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