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问,一年级的孩子不会读题目,很多字不认识,怎么办?
识字量不多,学习难以展开,自信心受挫
对此,探长给出的答案是应想办法尽快提高识字量。古人也好今人也好对此均有研究,给出的答案更具体,就是低年级的学生要有三千左右的识字量才能较顺利地开展有效学习。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曾说“能识三千字,乃可读书”;香港蔡若莲博士引入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对“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合称)中的字量及用字频度进行了统计,对其选字、编排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当代内地、香港、台湾小学儿童的识字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低年段儿童识字量应该在2502到2862之间为宜。
至于如何识字,传统蒙学集中识字教学的策略独具智慧,可作参考。它主要体现为“三集中”:一个是时间集中,一个是教材集中,一个是字数集中;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做法是,在儿童入学前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一批字(两千左右)。
这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参考。在当前我们在幼儿园是不允许专门教识字(其实这是个误解,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语言领域中就有“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的相关目标),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识字量的要求也不高。《语文课标》提出低年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在识字量方面离“可读书”要求尚有相当大的距离。更主要的是目前语文课并非单纯的语言学习的学科,大量非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充斥语文课堂,就算跟文字相关,也是那种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之类本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东西作为学习任务,却偏偏没有把识字作为低年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浑水的东西多了,彼长此消,所以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识字量就难以达到“乃可读书”的要求了。
因此,建议家长除了自行适当补充识字量之外,还可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渠道,敦促提醒孩子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依照幼儿学习规律让语文教学走上正轨,在低年级通过各种办法大抓特抓识字教学,尽快提高低年段学生的识字量。
提高识字量不但是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开展这样的教学,只要方法对头,也可以与当前的“双减”政策并不相悖。不久前教头曾参与原广州市东川路小学、省实顺德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高小玲主持的一项规划课题研究,他们就很好地找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答案,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低年段小学生完全可以在轻负担甚至零负担的情况下增大识字量。
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证研究,形成以下的结论:
一、以介乎于“朗读”与“唱歌”之间的读书方式(一种“拉长声调像唱歌似的读”,姑且称作“吟诵”,但绝非目前那种拿腔拿调无中生有甚至死气沉沉犹如致悼词般的“吟诵”)为教学手段,以古诗词特别是唐诗为吟诵内容,让小学生似读似唱,读带旋律,唱重字词,同时还伴有身体律动,这样容易为低年段小学生所追捧,容易引起他们在无意注意中识字,因此他们可以在轻负担甚至零负担的情况下较同龄学生认识更多的字。
实验研究有大量的数据和素材佐证
二、参与实验的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增大自信心得到加强,自主学习的内驱力逐渐产生,诱发了主动、独立识字的欲望,激活了其运用语言的潜力。而且,识字量增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实验班学生较同龄儿童做识字量上有较大的优势
以上观点,有别于目前掌握话语权却把语文引入死胡同的“砖家”,纯属探长的“私货”,希望能成为“干货”,对感到困惑与焦虑的家长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