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姓·提兴·提桥·提西·白扬提·挛提氏·提䫻国 提 1.tí。1)含义。(1)指出;举出:提问、提醒。(2)帮助;扶持:提拔、提掇(提携;照顾)、提援(营救;解脱)。(3)挟住;两腋将人拎起:提掖、挟提。(4)传讯;指提取犯人:提事(捕快)、提审。(5)往上移:提高、提篮、提神、提升、提纲挈领。(6)预定时间前移:提前、提早。(7)垂直向上舀油、酒等器具:油提、酒提、提子。(8)壶、篮子等:偏提(酌酒壷)、提炉、提梁、提手。(9)量词:一提金、一提银;《汉书·食货志》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10)官名:提点(宋代与刑狱相关的公事者)、提督(驻防京师的官员)、提法使(清末省级最高司法官)、提举(宋代管理官员)、提牢(明清刑部内设的提牢主事)、提刑(即提点刑狱公事)、提学(宋代教育类官员)(11)摄提,星名。《史记·天官书》:“A.大角两傍各有3星。鼎足句之曰摄提。B. 提携)。(12)菩提(梵语。犹华言正道)、招提(浮屠所居;梵言拓鬬提奢。汉语“四方生物”也)。
2)姓。(1)单姓。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之说,认为“提”字做姓氏时读“题”音。孙以昭在《梨园周刊》(1999年第 49 期)载文《还谈“提”字的读音》,称“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琦所说读‘shi’似是而非”,“《汉语大字典》注音‘chi’有误,而应读‘ti’。”在影片《赵氏孤儿》中,有被甲士杀死的壮士提弥明之情节。剧中人多次将“提弥明”说成“Tí弥明”。来由:A.春秋时期姬姓晋国有勇士提弥明,后人以其名字为氏。B.源于匈奴族,汉朝时匈奴族挛提氏(见下边复姓)大川于冒顿,其后人汉化改姓。C.汉朝时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其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D.汉朝时期朱提县(今属四川犍为),当地人以居邑地名为氏。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定陶(县城和田集、刘庄寨),河北廊坊(北旺乡大枣林庄),今有该姓人居住。名人有:沧州提氏始祖、原籍杨州府仪真卫提兴;河北河间人,明代进士、刑部侍郎提桥。(2)复姓:A.挛提氏。淑娅在《牡丹晚报》(2010年5月14日)载文《常被喊错的“提”姓》,写道:“司马迁曾说匈奴人有名无姓,而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说,‘单于姓挛提氏,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挛提氏原非匈奴姓氏,应为部族或氏族名称,后来仿学汉制,遂以部族名称为氏’。”B.《通志·氏族五》:“后魏有白扬提度汗。”C.〔清〕陈梦雷《明伦汇编•.氏族典》收有复姓“提西”。注:此“提”字单姓、复姓读音为《现汉》(辞海)观点,大多与现有“提”姓不符。
3)国名;地名。提䫻国:古国名故址在就印度河口西北提脖儿(今巴基斯坦卡拉奇一带)。孟加拉国有提斯塔河。
2.Chí。姓:《广韵》:“提,是支切,平支禅,支部,对应的今音为“‘chi’。”《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第1版),也有此说。刘新阳《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2018年第21、34期)载文《再谈<赵氏孤儿>等 戏中“提”字的读音》:“‘提’字做姓时应读‘chi’。”
3.dī(1音)。《唐韵》《正韵》:“杜奚切。”《集韵》《韵会》《正韵》:“大计切,音第。”1)含义。(1)提防:小心防备。(2)提溜〔方言有:提溜((秃)嘟噜;打提溜〕。2)姓。上述《牡丹晚报》之文章称:“菏泽市区一家奶粉公司的业务员提曼说:‘我家住在定陶县城……其实我的姓读dī,不读作tí’。……听长辈说,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烟台市提家村等山东的一些地方,都有我们提姓人,一些河北、东北的提姓人,也是山东的提姓移民。
4.dí(3音)。投掷。《汉书·吴王濞传》师古曰:“提,掷也。”《战国策》:“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战国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汉书·王莽传下》:“拔剑四面提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宛市百姓共提击之。”
5. Qí。见下边举例。
6.shí。1)安舒貌。提提:《诗经·魏风·葛屦》:“好人提提。”群飞貌。《诗经·小雅·小弁》:“弁彼鸒斯,归飞提提。”2)朱提.shú shí。古地名。先为山名,继为县名,再为郡名,后为银名(朱提银)。《蜀王本紀》称,蜀王杜宇 從天墮,止朱提。同“蜀氏”同音。云南省昭通的古称。汉武帝时置县,治所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详见“朱提”。
举例:
上述4音义为《辞海》所载。《现汉》没有“dí(3音)”和“shí”的音义,称:“提防”“提溜”的“提dī”,也可读“dí(3音)”。故而,360安全浏览上的多数新兴媒体,将“提防(dī fang)”注音为方言“tífang”。从现实出发,《现汉》之举拟支持。
关于“提”姓,《现汉》《辞海》只有“Tí姓”一音一字。从上述《牡丹晚报》文章之真人真情看,至少今山东、东北(东北史志均称,东北绝大多数是山东移民)的提”姓人,其“提”姓正确读音是“dí(3声)”。其他地方的“提”姓人,肯定也有读此音的。该文还说:提姓的3个起源。除第二个没有明确注音外,“第一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后裔之‘提’氏,读音为‘dī’。第三个源自姒姓的汉代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这一支的后人提婆苔建立了越南属国占城国,后来迁徙入中国者,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提氏,读音亦作读dī。河北省的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沧县大布村等地,均有此支提氏族人分布。”由此可见,《现汉》只有 “Tí姓”之说,不确。应当说,当今“提”姓,要么全部读“dí(3声)”,要么大部分人读“dí(3声)”。建言“提”姓为两读。
在“提”姓、特别是“提弥明”的读音上,除过上述《现汉》《辞海》主张读“tí”和现用“提”姓有读‘dī’的外,,还有典籍和专家学者提出的的其他读音。首先是读当今汉语工具书的读“Chí”说。《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第1版),称:“‘提”字共有5种读音,即:Chí、dī、dí、shí、tí。……提,Chí,姓。春秋晋有提(Chí)弥明。见《左传·宣公二年》。”
其次是典籍的读“Qí”说。《公羊传·宣公六年》作“祁(Qí)弥明”。《公羊传·宣公六年》:“(晋灵公)于是伏甲于宫中,召赵盾而食之。赵盾之车右祁(Qí)弥明者,国之力士也。”称“(Qí)”音的有:《史记·晋世家》(上二下川):“晋国相国赵盾的骖乘(cān shèng)……赵盾起,将进剑。祁(Qí)弥明自下呼之曰:‘盾,食饱则出,何故拔剑于君所?……祁(Qí)弥明逆而踆(cún)之,绝其颔(hàn)。”
再就是有根有据的读“shi”说。《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于1999 年至2000 年间开展了关于“‘提’字读音”讨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小如在该报专刊(2000 年第 2 期)载文《也谈‘提’字读音》,有根有据、一锤定音地作出结论。吴教授认为,刘琦同志的意见并不错。《左传》宣公二年所载的人名‘提弥明’,‘提’字在《史记·晋世家》里写作‘目示’,就是今天‘视’字的异体字。‘视’和读为“是支切”的‘提’字,同在‘禅’纽,足见自先秦至西汉,作为人名的‘提’,是应该读‘shi’的。孙以昭同志据后世考订姓氏的书来论先秦至西汉时的读音,似乎略嫌隔着一层了。至于《汉语大词典》的注音,也不是笔误。因为在《广韵·支韵》‘禅’纽‘提’字下面的同音字有‘匙’字(均为‘是支切’),此字今天正读‘迟’,故用来标‘提’字的音,这并不错,只是Chi 与 Shi 在现代汉语中略异罢了(在古今汉语读音中,zhi、chi、shi 都是可以互通的)。此外,孙以昭同志引钱大昕说,所谓古无舌上音,与此亦不相干。钱大昕是指古代‘知彻澄娘’和‘端透定泥’这两个声系的互转,与‘照穿床审禅’这一声系无关,而‘是’《广韵》作(‘承纸切’)、‘提’(是支切)、“视”(承矢切),都是“禅”纽字。依孙说,‘是’字在秦、汉时也读‘题’,就把问题弄混淆了。”注:《常谈一束——吴小如学术随笔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也收载。360百科等新兴媒体称:“提弥明,又示眯明、祁弥。”
静思各说,文中之所以把“提”姓列入“Tí”音,是屈从了《现汉》《辞海》的权威性,着实说,《现汉》《辞海》有点主观武断地“与时俱进”。从吴小如教授的真知灼见和古时姓氏、地名(朱提:(《辞海》作shú shí)中的“提”本读“是支切”,今音“shí”,可悉“提弥明”的“提”应读“shí”。综上所述,建言《现汉》《辞海》正本清源,姓氏和国名、地名的“提”,古音作“shí”,今音读“dī(现今大多数‘提’姓人为此发音)”;或“shí”又“dī”。《汉语大词典》的读“Chi”说,尽管持之有据,但也要尽可能地与其他汉语工具书口径一致。
还要指出的是,《辞海》将与上述越南属国占城国国王提婆苔同音同字的“提婆”,处理为常读音,误作“Típ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