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是指做好参加考试的所有准备,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成熟的应试能力、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做题习惯等,这些准备要在备考过程中训练,在中考过程中得以体现。要想备考有效果,中考有成果,应该扎扎实实做到:
一、构建知识网络
从对历年中考的分析来看,考生存在一个明显问题,非选择题答题不全面,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致得分不高。克服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打通各模块、各知识点间的连接点,构建知识网络。有了知识网络,才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以科技创新这个高频考点为例来说明构建知识网络的意义和构建的方法。
省中考试卷连续三年对科技创新进行考查:2020年第27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创新的认识;2021年第18题考查我国科技创新的国情;2022年第26题分析我国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的理由,试题都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问。
【例】2022年第26题,考查的是推进创新发展的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考生得分平均分为3.25分。考生答题时出现的问题是没有分点作答,即使分点但是反复从同一角度赘述,答案没有条理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考生没有构建知识网络。如果考生能以科技这一核心知识构建起知识网络(如下图),由科技一个点联系到生活、经济、法律等,甚至还可以联想到民族精神、生命的意义等方面,那么,答题的思路就开阔了。针对本题,考生可从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的国情角度、科技对生活的作用角度、科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科技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角度、科技可以增强综合国力5个角度回答,比较容易得高分。如果换一个角度,考查怎么推动科技创新即怎么做的问题,就可以从经济支持、国力支撑、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提供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弘扬民族精神等更多角度作答。科技考点如此、宪法考点如此,文化考点亦如此。
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建议考生以《2023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丛书》为指南。该指南将6本教材知识点进行解构重组,归类模块化处理,分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占比22%)、法治教育(占比4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占比8%)、革命传统教育(占比10%)和国情教育(占比14%),考生可以通过与教材对照阅读的方式,反复阅读“内容提要”部分,不断加深对模块内部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建立不同模块间知识点的联系,编织起一张知识网,这样才能做到不出现“漏网之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试题,从哪个角度来考查,都可以做到应付自如。
二、重点知识识记
考生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选择题选不对标准答案,非选择题答题过于口水话,显得“不专业”。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就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考试是在牢固基础知识上的灵活运用,不知不识则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何谈运用,所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是必须的。如下题:
下列关于各项权利、各项义务相互关系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考生如果不将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概念搞清楚,这道题可以说成是无解的。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就要咬紧牙关,将民族精神的内涵、党的宗旨等已有定论的重要知识点、观点、结论识记清楚,区分易混易错知识。
识记要有方向,要有方法,考生要下苦功夫,一遍一遍地加深记忆,不但要在第一轮复习中识记,在后来的复习中也要识记,随着复习的深入,每一次回头再复习都将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与收获。
三、培养应试能力
中考的应试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备考阶段要从以下5方面练起:
一练能力,练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建立关键词与书本内容的联系、运用书上的知识和观点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练心态,做模拟试题要以“模拟即中考、中考即模拟”的态度进行,同时保持积极平稳的应考心态,不急不躁。
三练统筹,统筹时间分配,特别是在合时不合卷的背景下,要确保在75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选择题的解答、检查、涂卡,非选择题解答思路清晰,严谨规范地填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影响历史学科的作答。
四练意识,培养审题意识,得分意识。一定要将认真审题当做最重要的能力进行练习,以免答案跑题,同时还要有得分意识,在模拟训练中养成选择题尽量得满分的习惯,做每一道选择题都要明确每一个选项选与不选的理由,理由越坚定明确,错的概率就越小。
五练规范,一定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如分点答题、多角度答题,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规范书写等。之所以要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是因为考场上的75分钟是平时养成的应试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回头查缺补漏
留下大概一周的时间,“杀个回马枪”“炒个回锅肉”,将看过的资料、记过的知识点、做过的试题再看一遍,可以从中找信心,也可以找不足,但就别找麻烦。所谓找信心,是要看到随着复习的深入,记住的知识点、做对的题目变得越来越多,应试能力越来越强,心理素质越来越好。所谓找不足,就是查缺补漏,找出不会的或是掌握不牢的知识点,重点突击。别找麻烦就是不要发挥想象力,进行灾难性推理,想到还有不会的题目而心生烦乱。要知道,任何一个考生,不可能把所有题目都做到,肯定有没有见过的题目,但是只要将掌握的知识发挥到极致,以不变应万变,就会取得好成绩。
要想在中考得好,会考是重点,备考是关键,中考的75分钟集中体现的是备考的效果,所以抓好备考,才能在考场上应付自如、潇洒应试。
往期回顾
►2023年名师助考㉚ 丨掌握中考要求 提高备考效率
►2023年名师助考㉙ 丨电学计算题原来可以这么轻松拿分
►2023年名师助考㉘丨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六步法”
►2023年名师助考 ㉗丨中考英语“七选五”解题策略
►2023年名师助考㉖丨中考历史复习的几点建议
►2023年名师助考㉕丨“积累与运用”考点攻关新中考
►2023年名师助考 ㉔丨中考数学考前复习经验拾贝
►2023年名师助考㉓丨探索“变”与“不变” 坚持求真备考
►2023年名师助考㉒丨生物中考备考策略
►2023年名师助考㉑丨巧抓关键词 速解思想政治选择题
►2023年名师助考⑳丨中考英语完形填空解题思路及技巧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
值班领导丨吕翼
编审丨张永刚
编辑丨尹婕
校对丨朱珣
投稿邮箱丨519045426@qq.com
广告咨询丨0870-3193705
@昭通日报 微信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