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测试卷子写反思怎么写

家长测试卷子写反思怎么写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5-01-31 22:44:03

南山区期末4-6年级数学考试后,对试卷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作为家长我也发帖子发表了自己的反思和看法,整体上我是表示认同的,也期望不管步子大了还是小了,在确认了一个方向后,能坚定地执行下去,从教、学、考、选上逐步统一。

不管最终成绩如何,我都做好了找出差距并做出调整的准备。跟孩子一起确认了他做的情况后,非常期待最终成绩的反馈和老师对试卷的讲评,一方面看下这些题给的参考答案是怎样的粒度,一方面看下孩子对这种题型的适应程度,再来调整后续的方向。结果没想到,现实这么快就打脸了

今天是学校的散学典礼,老师反馈参考《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提质实施方案》的要求,不再反馈成绩,改成用等级制呈现。也没有像以往发放试卷给孩子看下或简单讲评。等级制的呈现,也不是按百分比划分,而是用绝对分值进行划分,五年级80分及以上都是A。说实话,有点儿无语。这难道就是南山区对这次试卷改革热议后的答案吗?

我特意查了老师说的这个方案,发现2022年就已经发布了。那既然是整个深圳市的通知,为什么就南山区执行,其它区没有执行呢,别的区有的照样出成绩(只是不排名),有的按%给出等级。在中考是整个深圳市统考的情况下,南山区的这个模式确定对孩子们是有优势的吗?况且,绝对值划等级,这着实有点儿偷懒啊。有的试卷难可能上80的都少,那是都不给A吗?有的试卷容易可能遍地100分,那是都给A吗?

大家对此次数学试卷的改革,不是不支持,大部分是希望教学也能按改革方向跟上,不要教、学、考脱节。好吧,因为有各种反对的声音,现在干脆蒙上眼睛大家一起装瞎了。任何方案都无法绝对完美,无法100%获得支持,相信只要迭代优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好。反倒是无法正视结果才是最悲哀的,不接受就意味不改变。

考试既可以是作为对能力的选拔,譬如中高考;也可以说是对某个时段学习的一次检测,譬如其中期末考。结果都不反馈了,那是不是都不用考了。或者说当结果的反馈对个体是无效的,那这个检测是不是对个人失去意义了呢。我尝试理解教改背后的正向意义:不要“唯分数论”,不以一次结果下定论,鼓励家长也回归过程,理性看待成绩,让孩子全面发展等等。看重过程,就更应该注重过程的反馈,终生学习核心是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核心是及时反馈,“瞎子摸象”不能环节焦虑。家长们之所以关注结果,是因为最终的选拔机制决定的。

但我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无论怎么吐槽或抱怨,都对当下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方向不能产生任何影响。正如我前面2篇帖子说的,胳膊拗不过大腿,与其抗争不如适应,所以还是得回到现实,从自身出发,寻求自己可控和可改变的点儿。我思考了几个可能的点:

1、没有了外部评价,需要构建起自己的评价体系。我们习惯以100分作为目标,考到了就意味着很优秀,差一些就会问“为什么”。单从评价出发,分数确实有失偏颇,每次难易不同,无法用绝对的分数衡量好坏。从过程进行查漏补缺的视角出发,找到“不会的”和“会做却做错的”就好,多少分也没那么重要了。现在分数失效,要从细节出进行评价,譬如“这个习惯改正了,不错” “这个知识点掌握了,不错” “有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了,不错” ;要更全面地评价,譬如“字写得不太好,但表达很不错” “坐不住,但运动能力很强” “打游戏时总能想各种办法提升技能” “愿意做饭做家务以后饿不死了”等等。

2、没有了整体这个参照系,需要自己找到参照系。我们习惯以在班级的排名、年级的排名或市排名作为参考,衡量自身的位次,判断每一次考试是进步或退步,调整还需要做哪些努力,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失去了横向的参照系,只能建立纵向的参照系,说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比,好处是不用纠结别人怎样,只用关注自己怎样。那怎么让自己是保持向前的,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很最重要。定一个长远的目标,把它一步步分解到当下,周期性的回顾,找到差距再调整。譬如,我儿子要提升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有哪些方式,每周或每天做什么,怎么验证一段时间的效果,再继续提升的话还有哪些手段等等,PDCA,争取螺旋上升。

3、重新审视孩子,建立个性化的目标。我们习惯问别人家怎样,为什么别人家能做到,别人家做了什么,以此来判断我要做什么。其实,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擅长的地方也不同。看到别人家学奥数,要跟上;听别人说信奥赛能帮助升学,要报上;钱投入了不少,孩子没出啥成绩,开始着急上火,打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疲于应对,失去对学习的热情。或许,可以大胆尝试各种可能,挖掘和保护他的热爱,在当下任何一个特长只要足够长,都能够发光。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找准方向集中力量

4、既要关注变化,还要守住自我,这需要修炼强大的内核。改革是大势所趋,过程中势必带来阵痛,看每一次考试指哪儿就打哪儿,必然会出现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大家都身心俱疲。要关注趋势和变化,但更要回归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追逐自己的热爱,倾入自己的专注,做好自己最终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当然,我一个已经走过几十年的路,有过很多切身体验后,才开始逐步回归自我,现在教育孩子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从诸多不安全感中成长而来,就别让这种不安全感传递给孩子了,相信他,支持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尽可能地开拓新的可能,也是一种选择。

相关帖: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