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聆听了荆州街小学青年新秀邵江峰老师执教的一节班会课《有话好好说》,受益菲浅,感触良多。在此我想就这节课谈三个观察和两点思考。
三个观察是:
一、选题定位准确
邵老师设计的班会课《有话好好说——学会与父母沟通》这节班会课不是根据现有教材来执教的,而是教师自己开发出来的课程。它非常贴近六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师充分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随之发展起来,进入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他们在与父母的沟通上,存在心理上的障碍,甚至会出现一些抗拒和排斥的心理。由此引发的家庭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影响他们以后人格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从小的范围来看,是对亲子关系的处理,从长远来说,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比较大的社会问题。
其次,无论是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是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都非常符合这个话题。从开课之初邵老师的导语来说,她在设计这个课题之前,显然也是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到班上学生和父母的沟通中存在障碍是一个比较突出和严重的现状,同时也是作为父母和孩子都迫切希望能够化解的问题。
所以,整个班会的选题,是非常接地气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在继以往"学会与同学沟通"之后开展的,就使得沟通形成了一种序列性,系统性。这是具有强烈的课程观的表现。不仅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事先也准备了父母沟通过程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确定了选题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邵老师根据这一选题确定的,班会的教学目标,也是非常的清晰,定位准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观察这堂课,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拟定并试图达成的包括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包括激发兴趣、促进交流、形成能力,培养品格等多个方面。这些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均得到了全面良好的体现。
二、环节设计合理
这节班会课不仅选题适合学生需求,而且在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上,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我们看到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让学生倾诉观看"家"字会联想到哪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对于家庭,对于亲情的感受给激活了,学生的发言非常的踊跃。特别是"诉一诉"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直接倒苦水,排解自己的烦恼。因为在一开始,学生很容易认为在父母沟通的过程,造成不畅的原因主要在于父母,是父母不理解自己,是父母的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他们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这样一个话题是学生非常爱说的,能够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教师虽然选取的是一段视频,但是这段视频中所呈现的生活情境,其实给学生有一种非常亲切、熟悉的感觉,虽然是别人家庭的事情,但是和自己的家庭是多么的相似。所以在这个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中到底是谁出了问题,或者说是原因在谁,他们也是很乐意来探究。当然也同样很愿意在小组内和同学、父母想出策略,并且最终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来表演,模拟情境,改写情节,把沟通失败化为沟通顺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甚至不会认为这是一项任务,而是自己从心底里乐意参与进来,来化解这个沟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学生,也就无形中领悟、总结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沟通技巧。
帮助别人解决和父母之间沟通的问题,虽然很有意义,但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解决学生自己和父母沟通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说一说"这个环节,我们看到邵老师安排让学生和家长就自己以往在沟通中存在的一些不成功的事例进行回顾,并且结合所学到的沟通的一些技巧,来重新解决这些问题,这个环节的安排,可以把沟通的技巧真正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自己的沟更加有效。
三、活动形式新颖
本节班会活动课,从形式上来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打破了以往班会课老师高高在上同学们整齐端坐,老师在上面讲道理,讲规则,同学们在下面聆听的传统模式。我认为邵老师在形式的创新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现。
1、板块清晰
这次班会活动程序设计非常自然流畅,几个板块设置也相当清晰,整节课大致分为:"聊一聊,诉一诉,议一议,说一说,忆一忆"四个环节。就是在这样简洁的轻松而愉悦,非常自然流畅的形式下不断地推进课堂进程。
2、父母参与
教师充分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的独特性,就是孩子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为了使整个过程能够更加真实,所以教师有意识地邀请了一些的家长进入课堂,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一部分。并且随时参与,教学各个环节的交流互动之中。而且把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分配在各个小组之中,零距离的接触。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班会活动中,家长既是倾听者,也是参与者,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回忆沟通不畅的一些情景,共同分析沟通不畅的原因,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且和孩子一起共同,情景模拟,进行表演,所有这些环节就使得整堂课了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道。
学生在和父母面对面的真实情境的沟通中,能够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语言,激活他们的情感,使得这种沟通更加真实可感。而父母亲临现场,也是他们重新思考自己和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更加深刻地来关注,并且想办法解决,使自己和孩子以后的沟通能够更好地达成效果。所以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在整节班会课中,沟通的技巧不仅是孩子学得了如何改善和父母沟通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父母在整节班会课中,他们也重新回顾和反思自己沟通方面的一些问题,也使他们习得了一些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应该说这是一举两得,双赢的事情。
3、学生主持
教师大胆的在班会的组织和主导上做了一些探索,由过去的单独的由班主任老师作为班会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变成了由班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来组织班会活动的,班主任在中间起了引导和指导的作用。班长既是主持人,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他也是班上的普通的一名学生,以她的年龄和身份,来组织这场班会活动,在心理上更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认同感。所以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她的语言,她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就很容易以同龄人的身份被其他的同学所认同和接受。当然,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由最初的抛出话题,导入新课,到中间有几个重要环节的出现,都是恰到好处的。在整堂课中班主任老师,并不是一个幕后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和协助者,使得整堂活动课虽然由班长作为主持人,但是班主任老师在整个活动中,一些环节中却起着重要的启发、点拨、评价、总结这样关键的作用。
关于本节班会课了,我也有两点思考:
1、教师和班长作为班会的主持者,在这中间如何防止班主任的主导功能被弱化
这种让班长作为班会活动课的组织者和教师作为一个协作者,该怎样来分配他们在这节班会课中所承担的任务,充当的角色,使得这种新的形式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防止教师在这个整节课中的价值和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2、如何处理好本节班会课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我们看到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非常的明晰,环节也是层层推进。教师预设的目标,在整节课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与落实。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问题,都是在教师的意料之内,由于学生主持本节班会课占据了主要的环节,在按照既定的设计思路推进活动的同时,如何能够灵活地依据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巧妙抓住一些契机,从而有更多生成性,更精彩的东西呈现。在这方面还有值得探索的空间。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有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班会课。它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值得总结的东西还很多。相信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学生,观摩了这节课以后都会有非常大的收益,也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对孩子与家长沟通这个问题的关注,对我们如何开展班会课也是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范例。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观察和解读,难免有偏颇或者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