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星高考作文专栏〔原创〕——试题评析与作文点评(二十·上)
【原题呈现】(2024四川绵阳高三模拟一诊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1.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
——这句话一下子拉到了全球化和国际交流 ,而国际交流要比人际交流复杂得多,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把国际交流与人际交流混为一谈,所以,命题人似乎把这句话删去更好。
2.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句话如果改成“面对他人的不同评价”似乎更平实一些,因为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最直观的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不是别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
——“徘徊”一词值得商榷,因为不太切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有的人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有的甚至我行我素,根本就不把别人的话放在眼里,而“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的只能是少数,既然这样,那就不能冠以“往往”来表示这是多数情况。
4.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
——这句话没有说清是看外在的客观世界还是内在的主观世界,命题人似乎把“世界”改成“问题”更恰当。
5.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这是说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身问题的好处。
6.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
——意思是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身问题。
7.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意思是避免他人的意见干扰自己,甚者失去自己的个性。
8.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是认知、角度、视角,所以,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思维方法的认知,而不是考查学生对做事的认知。
9.这道作文题把国际交流和人际交流混为一谈,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多元与多种不同的评价混为一谈,把处理人际关系与正确认识自我混为一谈,把对思维方法的认知和对做事的认知混为一谈。
10.这道作文题在命题的方向上力求体现思辨性,这一点是好的;但在思辨的方向上出现了模糊性 ,即思辨的指向到底是个体还是世界,抑或是个体和世界兼而有之?
11.这道作文题命题人试图把背景给充分,把话语说周延,但是语言不够简洁,表达不够严谨。
12.这道题的题干如果改成“面对他人对我们的不同评价,有人认为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吸纳别人的意见,有人认为我们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意别人的评价容易失去自我。”是否会更好些呢?
13.可提炼论点,例如,要正确吸纳别人的意见;吸纳他见而不失主见;等。
14.学生应该选择对人际交流认知的角度,而不是对国际交流认知的角度,因为前者切近学生实际而有话可说 ,后者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而容易说空话套话。
【作文点评】
在“他人”与“自我”间寻找平衡
【点评】此题并非他人”与“自我”间寻找平衡的问题,而是“交流” 与“沟通”的问题。
立足山巅,便觉长风浩荡;漫步原野,更觉岁月静好。我不仅是我,更是他人与世界。不失己心,无惧他人;不囿方寸,心怀苍宇。在“他人”与“自我”之间觅得平衡真谛,方能从容处世,坚定生活。
【点评】1.立足……静好。——和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无关。2.不失己心,无惧他人;——“不失己心”和“无惧他人”不构成因果关系或相对关系。3.不囿方寸,心怀苍宇——此句虽然逻辑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心怀苍宇”有大话之嫌。4.以上两句议论,在作者没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发出,显得不够切实。5.在“他人”……生活。——段末点题,最后但是拉到了“方能从容处世,坚定生活”上,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以“他人”视角开格局,成就“自我”!
【点评】提出第一个分论点,既未紧扣文题,又偏离了试题材料的基本意思。
(未完待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