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一个网友问到:
经常各种教材都有课后习题,思考题,为什么不提供配套的答案呢。有了答案才能更好的学懂知识啊。我知道网上有很多人上传了不少答案,但是经常有老师说一些网上的答案不靠谱。最直观的感受是大一学高数云里雾里,摸不清头脑,看了考研的书才恍然大悟,我自我总结根本原因是考研的材料有配套练习的答案,让我更深刻理解一些概念和题型。
作为一个给大学生写过教材的人,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我曾经写过三本有关互联网产品、运营和社群的大学教材,也正如题主的题目描述的那样,我也设置了思考与练习题,同样,我也没有提供标准答案。
那我首先说说,我为什么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呢?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标准答案很容易就能找到。
我出的题目就分两类,一类是相对比较客观的题目,一般是名词解释、客观问答、判断、选择题等,这类一般都是能够在教材相应章节找到标准答案的,所以就不给标准答案。
第二点,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还有一类题目是比较开放的,就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自己的认知,就某个主题进行举例或是展开讨论,讲一讲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这类题目本来就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出题的初衷也不是要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基于问题去驱动你探索、思考的;这类题目更多检验的是一个人的认知深度、广度以及自我概念建构的自洽性。这种是没办法给答案的,只能像给作文评卷依据那样,给一个给分参考点。
那毕竟教材中的练习题的目的不是用来考试的,索性也没必要给给分参考点了。
说完个人写大学教材,为啥不提供习题标准答案之后,回过头我们再说说,为啥大学教材的课后练习、思考题不提供答案,几乎是常态?
其实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大学要培养的是能创造答案的人才,而不是依靠别人答案的机器啊。
虽然素质教育是基本国策,但在现实中,在中国大学以前的学习,目标高度的一致,就是升学、就是考试,直至最终的高考,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
应试就会有标准,就是要在一个标准下给大家排出个一二三的位次来。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所学的一切知识基本都指向考试,都需要一个标准答案。因为你只有拿着一个标准答案去作答,才有可能得到正向的反馈。所以,中小学里的标准答案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们且不论这种标准答案教育的合理性,仅仅说这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一个现状)
而大学里学习的目标,就不像中小学那样硬性、单一了,尽管在大学里掌握知识依然重要,毕竟学习它就是为了掌握它嘛!但是,大学里更重要的不是掌握几个知识点的本身,而是去建构自己关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更多的需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主动思考探究的方法,而不是几个僵化的知识点。
这样的话,大学教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学习的参考资料、呈现其上的习题也只是作为引导你去思考、探索的引子罢了,也就是说大学教材的内容框架和标准描述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更重要的是你基于这个框架,去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广究文献,去构建自己的专业领域认知体系。
如果给了你标准答案,反而是一种束缚啊,我们实在不需要把大学生都培养成只会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呀,我们需要更多的各放异彩的思想人啊。
当然,一部分大学生或者大学生在某些阶段和场合,也是需要应试的,比如考研,而考研的教材正如题主所言,就是有标准答案的。这进一步充分说明了,目的和目标决定了带不带标准答案呀!
所以,到了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
对于那些客观的题目,你要善于通过自己的逻辑,通过多方的资料论证,自己找到问题的标准答案。
对于那些主观开放的题目,你要善于创造自己的答案,给这个社会给出不一样的但又合理自洽的解释。
通过这个过程,才能驱动你不断探索,阅读和消化更多的文献资料,不断锻炼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达到真正培育能力的目的。
我们实在不需要多一些的标准知识搬迁、存储的人啊,因为这件事机器做的会比任何一个人好呀!
,--------------------------------------
铜臭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和分享普通人赚钱的思维、方法和案例,本所的理念是赚钱要趁早,致富要用巧,关注,让关注本所的人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