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赵秉忠试卷原文怎么保存下来(状元试卷真迹赵秉忠错别字)

状元赵秉忠试卷原文怎么保存下来(状元试卷真迹赵秉忠错别字)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2-02 16:15:54

海内外目前现存于世的唯一一份“状元卷”真迹,出自明朝万历二十六年殿试状元赵秉忠之手。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据考证,期间共出了504位状元郎。

而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保存良好的状元答卷真迹,仅有一份。它就是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代万历二十六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赵秉忠《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全卷以毛笔小楷书写,是标准的八股文,共记2460字。

(明)万历二十六年殿试状元赵秉忠之答卷

赵秉忠 画像

写下这份答卷的时候,赵秉忠时年25岁,正是壮志满怀、春风得意之时。

状元郎的仕途鲜有不顺的。赵秉忠的为官生涯也称得上平顺。但他生性耿直,清廉勤政,不与奸佞为伍。而当时与他同朝为官者,有一位载入史册的奸臣——魏忠贤。

史料记载:“赵秉忠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十五岁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后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后被黄尊素弹劾去职,被免职回旧籍。思宗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另一史料记载,“东林党黄尊素弹劾礼部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迫使赵牛二人引罪而去。”

辞官这一年他刚满50岁,可谓是为官半生,壮志未酬,不得已而退之。谁曾想到,就算辞官,也未能平息与奸佞之臣的纷争。2年后(1625年)魏忠贤依然没有放过他,设法将他削籍为民。可叹,这位曾经踌躇满志的状元郎,就算被迫辞官,告老还乡,也未能颐养天年,得以善终。1626年,赵秉忠因愤懑气郁而终,时年53岁。

(明)魏忠贤 画像

这份“状元卷”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

已经没有具体的史料可考,赵秉忠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将他的答卷带走。因为科举答卷的特殊性,使得其保存地点、察看流程,都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科举制度涉及到官员的选拔,不论是出题、监考、还是阅卷,直至放榜前,都需要严格保密。而繁多的试卷也有专人负责整理和归档。

有史学专家给出推测,赵秉忠在辞官前,想到自己当年的状元卷所述内容。其中所写的政策主张,如若被有心人拿来刻意曲解、大做文章,很可能给自己和家人招来祸患。于是他设法拿到了自己当年的状元卷后,带回到了老家青州府益都县。

他的子孙后代,一直悉心保存着这份答卷,经历朝代更迭,战火纷飞,灾荒无情,其他珍贵的状元卷真迹,都因种种原因未能留存。而赵家的子孙后人们为了妥善保管这份珍宝,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不论生活遇到怎样的艰难处境,始终不曾将这份“传家宝”舍弃。

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的“状元卷”真迹

时间来到1983年4月,赵家后人已经将这份状元卷保存了足足358年之久。

时任山东省青州益都县文物管理所的所长魏振圣,获得一个劲爆消息:本县村民赵焕彬保存着一份明朝传下来的状元卷。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他认定这个消息的重要性非比寻常。魏振圣迅速赶赴赵家,诚恳地说明来意,希望一睹状元卷的真容。彼时赵焕彬却一口否认有状元卷这件事。后来经过魏振圣的多次探访和沟通,方才得知,赵焕彬的隐瞒是出于这份考虑:担心自己万一交出状元卷,愧对列祖列宗三百多年对这份传家宝的守护。在他们的心中,这是先祖赵秉忠对家人世代的庇佑和勉励,是子孙后代引以为豪的荣耀,也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图腾。

赵焕彬作为赵秉忠的第13代孙,对这份状元卷格外珍惜。长久的岁月里,并没有什么高科技的保护措施,再珍贵的状元卷,其材质也是宣纸。赵家人不常将它打开来随意放置,而是常年用油纸重重包裹好,仔细缝在贴身棉袄里。历经战火岁月,哪怕是食不果腹的日子里,赵家人也绝不会用它换取钱物!这才使得这份“状元卷”成为了传世孤本!

魏振圣太理解这份心情了。他带着国家文化部门的诚意,经过多次拜访后,最终打动了赵焕彬。老人最终从枕头里,将这份用油纸层层包裹的状元卷取出,郑重地交给他,捐赠给了国家。而我们才有幸一睹这份答卷的真容。

赵家后人合影 (网络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赵家人的世代守护!我们今天不仅能从网络上看到这件珍宝的图片,甚至还可以买到文物馆专门为此卷做出的复刻品。这份状元卷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它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更是令人神往。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苦尽甘来,谁人不羡状元郎?许多人选择将这份状元卷的复刻品作为礼物,送给还在奋力拼搏的学子。

赵秉忠状元卷 复刻品

赵秉忠状元卷复刻品 局部-1

赵秉忠状元卷复刻品 局部-2

赵秉忠状元卷复刻品 局部-3

祝愿学子们皆能得偿所愿!加油!#2022高考季#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