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生毕业质量测试,测试卷中的阅读短文有三篇。一篇是诗歌分析,一篇是《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最难的一篇是民国大教育家夏丏尊写的《白马湖之冬》。
民国时期的叙述语言,方式,用词习惯与现代的叙述有不同,现代成年人读民国时期的文字,有一些地方都不太容易理解,更别说小学生了。
这篇短文共14分,我校学生40人,没有一个人能拿满分。
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题型和学生得分情况。
第一题根据短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这里的看拼音写汉字,和第一题的看拼音写词语是不同的,第一题的词语是课文中出现过的。平时老师经常让学生抄写、听写,都能掌握得较好,基本不失分。而短文分析中的读拼音写字是考察同学们生字运用能力,同一个拼音,可以有若干个汉字,你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去判断,这里用哪个汉字来组成词语,才能符合文意。
比如第一个"wei然"。有的同学写成了危险的危,它理解为这个建筑有危险。还有学生写威风的威。其实是“巍然”
拨划,班上有六个学生写成了拔!这两个形近字,总是有人分不清。
"半夜即 xi"。应该理解为风到了半夜里就停息了,有11位同学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理解成:到了半夜,风向转为西风,写成“东西”的“西”。
就第一小题,班上全做对的,只有五位同学,全对率在12.5%。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要求理解的两个词语:“极带,曝日”。全对率为0.
你读句子理解一下,什么叫“极带”?是不是也在风中凌乱了。学生们有的写北极,有的学生写南极的地方。没有一个学生与标准答案相近:“极其荒凉的地带”。
按大语文观的角度,我认为写南极、北极都算对,北极南极是荒凉,没有人烟的地方,但是在统一改卷时,写南极,北极是不得分的。
“曝日”有33位同学写对了,根据句意,“太阳好的时候。”“一家人坐在庭间”等词句能够理解出是“晒太阳”的意思。
第三题,先要概括出风的特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证明这个特点。这一题,主要是看学生对句子内容的大意理解。除了个别差生,都答出来了。
可以这样回答:风多、风大(或风猛)、风急、风冷。证明的句子:①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多、大)②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大、急)③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大、冷)……
第四题是要求学生会赏析妙句,属于高阶思维题。小学生赏析一句话的精妙,可以从内容上和形式上着眼。有学生从内容上说出来了,但是呢,还不会从形式上去体会句子的好。
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提到:白马湖的夜晚,风大,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安静。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无法欣赏这句话精妙在何处,就把句子意思说了一遍,说“松涛在吼叫,明月照在窗子上,老鼠在吱吱地叫着。”这样子的回答显然是不能得到分的。
这一题应该这样回答: ①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展开环境描写;②描写静中有动,动静交织;③运用比喻、对仗的修辞手法让表达更生动;④烘托了夜的静谧和冬的萧瑟;⑤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泰然悠然的平和心境。(2分,写出两点,每点得1分,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第五题也属于高级思维的训练。要让学生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到什么表达效果。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要发现这句话,在文中发挥的作用。
一般的学生读到这个题目,不知道如何下口去回答。班上有28位同学写到:白马湖的太阳非常好。他们没有能够把“太阳好”跟风的特点相联系起来思考。只有两位同学提到,这句话能突出风来得太快了。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回答。一这句话与上文白马湖的风又大又急形成对比。二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场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觉得白马湖的生活别有一种情趣。
第六题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这要理解全文的意思,才能准确把握这一句话的意思。
有30位同学回答:作者不能忘记白马湖的风。却不能够挖掘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作者的情感。
有条理的回答如下。一表明作者一家人对白马湖冬日之风印象深刻,点出了白马湖冬天寒风特点。二流露出作者一家人,思念纯静美好的白马湖生活。
看完这篇短文和相关的题目,是不是觉得小学生的试卷已经在向高考的试卷靠拢。现在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和高级思维的训练。
今后,小学语文老师要多往这方面引导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