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轮回(致广东)
中国是教育大国,高考是国家遴选人才和高校选拔生源的主阵地,是当下社会阶层跃进最公平的通道,是基础教育着力点的指挥棒,地位非常重要。唯其如此,高考也承担着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许多使命,既要为国选才又要助个体成长,既要全面发展不偏科又要减轻负担降科目,既要共性又要个性,既要文理交融又要彰显专业特色,既要解决“一考定终身”又要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维护考生的共同利益。高考太难了。唯其艰难,高考才在改革中破除矛盾、劈波斩浪,辗转前行。
高考改革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统考 选考的3 1 2(3 3)高考模式”是新高考改革至今的最佳选择。它将在“国家对高校专业选科要求指引”的规范下,在选科等级赋分的佑护下,于2024年在21个省市迎来大考。
展望也要回望。回顾来时的路,自能增强前行的理智和坚定。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教育改革的潮头,我们沿循广东的高考改革的路线图,回味改革的艰难和不易。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省都采用文理分科和原始分汇总排序录取的方法。
1985年广东率先启用标准分。其理由是不同学科的试卷难易不同,原始分不等值,不可比,因而不能简单相加(这个理由和新高考选科要实行赋分的理由如出一辙。)。如因试卷难度的原因,数学95分(比平均分高10分)和语文95分(比平均分低1分),虽原始分相同,但数学反映出考生的能力水平应高于语文。
标准分是在每一学科的考试群体人数和质量恒定的前提下,以考生成绩正态分布为模板,计算“原始分与平均分的距离”对“标准差”的倍数,以此为“单位”进行量化的标准分转换,使各科成绩具有等值性和可相加性。(此与现在的赋分的等级比例制定和赋分类似)
由于标准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自1995年以来陆续在全国推广;但因其社会接受度,2000年后又被各省放弃,广东使用至2006年,海南沿用至今。
1999年,广东试行“3十X”方案(X为多科选1),不分文理科。
理由是为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让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需要自行确定“X”科目,学生自主选择,成绩做为报考专业的资格线。(契合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和选科选考的思路)。
2000年又增加了综合科目,形成了X科和综合科的双资格线。
理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1年广东将综合科和X科纳入高考总分(均为标准分)。
理由是资格线定得很低,综合科和X科普遍不受学生重视,学科权重得不到体现。
正因为X科纳入总分,与考生利益休戚相关,社会各界拨开标准分的掩盖,重新审视其中的合理性,寻找X科的最优选择(投机性)。学科的难易度和报考人数(时艺体生限定必选历史)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各选科群体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如同浙江新高考物理遇冷的情形),动摇了X科标准分转换的理论基础(群体一致),广东标准分受到广泛的质疑。有政协代表在广东省两会上提出“恢复原始分”的建议。
2007年,广东高考各科停用标准分,采用原始分,恢复了文理分科,实行“3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X”的考试模式。
南方日报称“标准分寿终正寝 原始分返璞归真”。尽管“X”由原来的“6选1(文 理)”变成了“3选1(文理分开)”,但学生对X科的选择依然各不相同,试题难易程度导致不同学科原始分数不可比的矛盾又浮现出来。“重新核定各X科的评分标准”、“重新启用标准分”、“取消X科”的呼声不断,杂音频传。
2010年,广东取消“X”选科,改用全国的“3+文/理综合”模式。
如果此时,广东继续沿用“3 X选科”模式,“3”采用原始分,“X”采用标准分,那简直就是现行新高考模式的范本!但当时的改革历程给了人们反向的认知:“3”因群体固定有使用标准分的基础,而“X”因选科群体不同,不能使用标准分。
广东省考试院时任院长杨开乔说:“要实现X科的完全平衡,无万全之策。但是,只要存在X科,群众要求公平公正的心理就无法满足!”
与开新高考模式先河的机遇擦肩而过,广东没有进入第一、二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而是稳妥的参加了第三批。2019年广东开始新高考改革,并首先采用“3 1 2”模式,选考科目实行5级等比例赋分制。
从“启用标准分、X选科和不分文理”到“取消标准分、选科和重分文理”,再到实行新的选科等级赋分制,广东的高考改革走过了一个轮回。
每一次改革都有理由,每一次调整都有原因。改革的阵痛是牺牲是探索是全国高考改革前行的路标,改革的经验是思考是升华是前进方向上的明灯;教训应汲取,经验要传承。如此改革才有底气、调整就有勇气,前行的道路自然就充满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