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统治阶级。孙中山曾评科举制度“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胡适认为科举制度十分公正,是一个公正的制度。
科举考试场景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朝以后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两级,宋初承袭其制。开宝六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科举变为三级,即州县发解试第一名即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为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明清科举又细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进士发榜
但是到明朝科举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个制度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
考试情景
分水岭就是南北榜事件,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年一度的会试即将开始举行。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九次科举考试。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他煞费苦心地定当代大儒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来担任考官主持丁丑科殿试。2月,礼部会试在南京正式举行。经过一个月的审阅,对外公开张榜。榜上从第1名到第51名皆为南方人,竟无一位榜上有名的北方人,这使得北方考生认为这场考试是有黑幕,觉得这是刘三吾有意提拔自己的同乡而做的手脚。北方学子纷纷指责恩科取仕不公。联名上书,举报主考官偏私南方,认为朝廷搞地域歧视。
举子进京赶考
朱元璋大怒,决定彻查此事,组织臣下张信等十二人进行复阅,朱元璋亲自主持复审,将全部考官停职,张信是定海人,属于北方人,还是前科状元,朱元璋认为他能使复审结果更具有权威性。4月13日,皇帝和臣子们齐聚一堂,听审复阅结果。张信经复阅后呈上的北方卷子多文理不通,并有叛逆之言、犯禁之语,确实连在榜的南方学子的最后一名都不如。这个答复使朝中北方籍的大臣十分不满,觉得这样是在讽刺他们北方人学识低下,局面更加失控。
状元匾额
此时明朝刚刚平定北方不久,朱元璋需要北方的民心,他并不想因此使得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朱元璋遂判定翰林院官员互相包庇,会试和复审都搞暗箱操作。他把相关人员通通下狱,张信、白信蹈等考官和复审官员皆被判处死罪。这场考试发生在春季,杏榜可称为春榜,又因榜上全部都是南方人而称被为南榜。朱元璋只好在六月重新举办了会试,扩大录取名额,结果在榜者六十二人,皆为北方人。因在夏季,这个榜单也就称为夏榜,因在榜者全是北方人,又可称为北榜,故此次事件总称为南北榜事件。
江南贡院
在南北榜事件发生后,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明朝进行了科举考试上的一大改革。不再进行全国统考,而是分南、北榜录取进士,规定北区的士子必须占录取比例的百分之四十。又过了几年,宣宗时期,为了照顾老少边穷地区以及朱元璋的老家,从南北区各扣除百分之五,又将云贵川、合肥、滁州、和县、凤阳、滁州等皖中地区划为中区,占百分之十。即划分为南榜55%,北榜35%,中榜10%的贡生录取人数比例。
殿试情景图
朝廷在不同地域对当地考生进行排名,然后选出贡生,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一创新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水平的影响,在不公平中又保持着相对公平。使每个地区的考生都有机会中榜,每个地方的民意都能有所传达。这就形成了南北中分别录取的制度,直到科举制度废除都一直存在。明朝的改革为今天的考试制度也作出了贡献,为高考制度提供典例借鉴, 南、北、中三榜相当于今天高考的全国一、二、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