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去了学校,班级群里的作业打卡就没停过。
幼儿园有亲子阅读打卡、整理书包打卡、早起打卡、穿袜子打卡。
小学有背诵打卡、跳绳打卡、口算打卡、阅读打卡。
一开始不管是我还是孩子都很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因为作业打卡不仅能看得到努力的轨迹,还能看到努力的结果,增强了行动的信心。
但时间一长,热情消退后,打卡就成了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我们在坚持中苦不堪言,原本的积极变成了抗拒。
而且如果某个打卡计划被突然中断,我们就不想再继续了。
我不禁在想:这样的作业打卡,真的对孩子的学习有益吗?
在周岭的《认知觉醒》里,我看到了答案,惊出一身冷汗,原以为是百利无一害的作业打卡,其实对孩子的学习弊大于利。
动机被转移
《认知觉醒》提到:一开始,人们的行动动机全都是出于学习成长本身,然而打卡一旦开始,就成了任务心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从打卡开始的激情满满、收获颇丰,到热情消退、动机减弱后,为了完成打卡任务,你会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
你的坚持动机,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这样的作业打卡,是没有意义的。
恐怖的打卡心态
回想一下,在没有完成一个任务前,你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你会对这个任务念念不忘,脑子里都是关于这个任务的零零散散的细节。
一旦完成了这个任务,大脑会清理原先被占用的记忆空间,那个任务很快就会退出脑海,行动动机也会消失。
而打卡自带任务心态,打卡一结束,学习动机就会衰减为零,你再也不会想着再做多些探索。
你留心观察一下孩子的学习打卡,比如每天要打卡记20个单词,为了完成打卡,孩子会快速地随便扫几遍,然后说学习了。
而且他绝不会再多记一个单词。
《认知觉醒》说:这就是打卡心态的特征,学不到,假装学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
注意力分散
《认知觉醒》提到,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
而打卡的任务心态,会破坏掉身心合一、极度专注的状态。
你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阅读时总想着还剩多少页可以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就可以完事······
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神贯注地学习。
这种不良的体验会加剧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厌恶,形成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两个策略,轻松改变
了解了打卡的弊端,但是班级群里的作业打卡,我们不能拒绝,怎么办?
我从《认知觉醒》学到两个策略,分享给大家。
1、私下和老师沟通,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完成作业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
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记录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孩子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作业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
2、在给孩子设置任务时,采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比如原先打卡每天要背20个单词,这是任务的上限,可以将任务调整为下限是背5个单词。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
写在最后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打卡背后藏着的隐蔽的心理机制,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
好在如今我们已经看清了它,并且可以巧妙地运用新策略去化解。
当然,没有作业打卡是最好的,毕竟,写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最终还是要孩子学会主动规划时间完成作业并承担一切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