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儿童节电影,主要是以问题学生--朱同的视角,回忆三年级的某一天。电影就像小学生写的流水账,故事性不强,结构相对松散,中间穿插了很多密集的笑点,像我这种差生看完,相当有共鸣。很多细节直戳过去,看得相当有代入感。
如果以我成人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相当真实,且贴近童年,主人公朱同有过的烦恼,都曾在我的身上发生过。在现实面前,朱同丢失超能力--想象力,他不得不想尽办法,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好看程度五颗星,没有文艺片常见的无聊,也不追求好莱坞商业片自带的刺激感和大场面,通过叙述上学小细节,展现孩子视角里的学校。
非常适合家长带孩子一起去观影。
故事的开头,朱同作为一名转校生,进入新学校试读。
他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成绩差。考试卷子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名。分数只有36分。
因为害怕被责骂,朱同不敢找家长签名。他在校门口花5毛钱,买了一支笔,假装笔不能出墨,哄骗小卖部老板代签。
小卖部老板可能是因为正直,也可能是因为朱同花的钱太少,没有帮他签名。朱同很失望,这是他唯一能求助的大人。没有签名,朱同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试卷丢到垃圾桶,打算用“找不到”当借口,糊弄过去。
很快,朱同遇到第二麻烦:书丢了。
由于找不到试卷,朱同被老师叫到教导处罚站。他在那里,遇到了第一个哥们--挨揍哥。在父亲走进教导处时,挨揍哥向朱同借了两本书,垫在肚子上,当作盾牌。
果然,没过几分钟,挨揍哥被父亲一脚踢飞,躺在地上。这暴力行为把教导主任吓坏了,他赶紧让挨揍哥回教室休息
由于朱同还在罚站,不能跟着挨揍哥一起走路,拿回自己的课本。挨揍哥比划了半天,说明把书本放在消防栓里,但朱同看不懂。
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发现朱同没带课本,罚他把书本找回来,再来上课。
第三个麻烦是:叫家长。
朱同为了找到丢失的课本,到处转悠,准备把挨揍哥找出来,拿回自己的书本。
上上下下跑了好多趟,没有碰到挨揍哥,反而看见了一堆来学校参观的领导。朱同当然不能说,自己是因为没有课本,被老师赶出来的。
正在尴尬之际,有老师提醒道:“这孩子脸色不好,好像生病了。”
在老师的提醒下,朱同马上捂住肚子,身体蜷缩成一团,好像很痛苦的样子。校长让其中一位学校老师,带朱同去医务室看病。
经过简单地询问,朱同被诊断为“胃痉挛”,不需要手术,送医院。校医需要记录病例,仔细询问了朱同的班级和姓名。
为了不暴露自己,朱同编造假身份,把3年级说成2年级,顺便把姓名也改成“李强。”
老师高高兴兴地把朱同送回二年级二班。
结果,二年级二班的老师傻眼了,这位同学她可从来没见过。
因为说谎被揭穿,班主任准备叫朱同的家长来学校开会,教导一下。
朱同遇到的第四个麻烦:写检查。
也是这个麻烦,断送了他转校生的生涯。
没有人想要被叫家长,朱同也不例外。
朱同找老师说情,表明自己不想被叫家长。母亲赶来要2个小时的路程,姥爷,姥奶年级大,也不方便。
好在老师通情达理,她让朱同写下检查,进行自我反省。朱同很高兴,只要写下检查就不用喊家长。
可惜,朱同不会写检查,他连一件事都叙述不清楚。
好在挨揍哥及时出现,教他用起因-经过-结果-反省-保证这5招,写完一篇检查。
这个结构非常好用。朱同如实汇报自己做过的荒唐事儿。朱同总共写了快一本的检查,交给老师。
老师看完检查后,当即决定把朱同家长叫到学校,二者经商议,一致决定朱同将不能在该学校学习,宣布他的转学之旅失败。
故事的结局或许并不完美,但我像朱同一样舒了一口气,庆祝他成功逃离学校。从电影细节,我可以看出,朱同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很不错,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已经安排英文课,他的同桌已经能听懂简单的对话。
而,朱同一点不懂。
这种差距,不是进了同一所学校就能弥补的,朱同的格格不入,说明他不适应这个环境,不适合在这所学校就读。
就像鲸鱼属于大海,雄鹰翱翔天际,每个孩子都有适合的生存环境,一昧地追求高质量,忽视孩子的能力和感受,最终会伤及孩子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