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阅卷,我参与批阅第22题统计问题,2019年,我批阅的是24题———圆,这样一来,代数、几何我都参与了,对中考也有了新的认识。中考题具有生活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大多数人往往通过一道题,基本看透中考试卷。
一 中考试题分析
今年中考数学第22题是一个统计问题。已知条形统计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条形统计图读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设置很有梯度,从易到难,先是确定中位数、众数,然后计算加权平均数,最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完成9月份“舒适温度”的天数计算。
中位数、众数的计算从图表中完全可以直接获取,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稍有难度,采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比较简单,最后一个小问题是则需要根据9月份的天数利用部分占总体的比值来完成。
《新课标》对初中生的统计学习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能识别、绘制较为复杂的条形图和折线图;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学习和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显示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要求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问题中,得到“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另外,中考“考点”也有细化要求:
1.数据整理与统计图表2.统计的意义3.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4.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可见,新课标对统计类问题要求重点是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次的第22题就体现了这一要求。二 参考答案分析
22题给出的总分为7分,参考答案比较规范、科学合理,可以说完全是依照新课标的要求来制定。
中位数和众数的得分各为1分,第2小题因为涉及到提取数字相关的计算和加权平均数公式的应用,所以为3分,最后一小题虽然需要提取数据并分析数据,计算量小,得分为2分。
另外,参考答案在细节上也放得很宽。比如,在(2)中直接写出正确的平均数,没有过程扣1分,没有答语不扣分,在(3)中直接写出正确结果,没有计算过程,扣1分,没有答语不扣分,还有对于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等结果正确不带单位均不扣分,可见,真的是从细节方面为学生做了充分的考虑。
结合参考答案,我们小组又对各个得分点进行了细化,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制定更人性化的评分细则。
1、采用分步得分。尤其是第二题与第三小题,不少考生分步列式计算,我们要求从中寻找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只要理解正确,哪怕没有写到最后,都会给出相应的分数。
2、进一步放宽得分尺度。第二小题在标准答案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也可以将✖60的倒数写成÷60,如果对于前面乘法与加法的运算没有用括号但是数据没有问题也算对;再比如学生在写乘法时没有写✖,而是写成了“·”或者本应该时8各乘法算式相加,部分学生因为省时间只抄写了首位4个,其余用省略号代替这些都给算对。
总而言之,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给的分数尽量给。
三 学生完成情况分析
统计的问题相对于其他题目,难度较低,学生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但是因为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灵活程度不同,考生呈现的答案五花八门。加之因为是列式 计算,得分点多,对于阅卷老师来说,在阅卷上难度相对很大。
从卷面来看,大多数学生答题规范,书写合理,能够拿到7分,但也有不少同学对知识掌握漏洞较大,得分较低,综合评议本道题平均得分为5.11分。
优秀创新答法:
为了险中求稳,不少考生结合本道题计算量比较大,在计算过程中采用了分步计算,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就能在有失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得分。
答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道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阅卷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令人哭笑不得。
1 不理解题意大有人在,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问题(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在卷面纯属“填空”。
2 计算错误。题目不难,但是不少学生列出算式却计算错误,第2小题与第3小题答案为精确值,结果应该为“=20”,但是计算为近似数用“≈”大有人在。
3 完成第2问时除60 时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考虑运算顺序的规范性,所以忘记带括号。
4、9月份的天数是30天,虽然已经是初三学生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明朗,有的写成31天也有的写28天、29天。
5、前两个问题,不少考生将19.5和19写错了位置,一种情况是对“中位数”与“众数”分不清,更多的应该是自己疏忽大意造成的。
6 考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格式不明朗,能够写出标准格式的人少之又少。
7、不能正确分析理解题意,导致从统计图中提取数据出现错误,第三题尤为严重,本来四个数据,“12,13,9,6”,但是有的多一个,也有的少一个。
8、对于统计问题没有整体把握,大部分人不能正确书写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计算。
9、 虽然已是初三学生,但整体书写杂乱,尤其没有规范的答题格式,胡写乱写的大有人在。
典型错误分析
综合分析下来,本次22题的错误集中在以下几点:
1、单位或者答语胡写或不写,虽然本次没有作为扣分点,但学生答卷时确实没有让老师失望——基本不写。2 基本的计算功底较差。统计的题目相比较其他问题这道题确实不难,算是送分题,但是不少学生列出算式却计算错误,第2小题与第3 不按题目要求写答案。小题答案为精确值,结果应该为“=20”,但是计算为近似数用“≈”大有人在。3考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格式不明朗,能够写出标准格式的人少之又少。4对于统计问题没有整体把握,大部分人不能正确书写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计算。5 虽然已经是初三学生,但整体书写杂乱,尤其没有规范的答题格式,有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四今后教学建议及教学措施
针对本次中考阅卷中22题出现的问题,经过本阅卷组的讨论,对今后教学中提出以下建议:
1、立足双基很重要。
强烈建议不急于“赶课”,大规模的题海战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个学生,教学的重点始终是基础知识。
要帮助学生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尤其是中考卷中送分题,譬如计算题、概率题还有统计问题,对于学困生进行专项辅导,对于大多数同学的“最值问题”等压轴题,力争通过少做题,精做题提高答题技巧。
2、理解题意很重要。
中考试题综合性强,看懂题目是关键。课堂教学应多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只有将数学知识尽可能地生活化,才是教学生真正学数学,用数学。
3、加强计算很重要。
对于数学这一科目来说,加强计算仍然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所以日常教学中要时时练,初一初二同学可以通过每日课堂检测推进,初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各类计算应该经常性训练。任何问题,如果计算错误,想法再好也没有用。
4、数学书写很重要。我强烈建议所有代课老师在书写方面要有格式要求,绝不要过渡给学生自由。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训练最基本的书写格式,书写不一定非常漂亮,但一定布局规范、书写均匀,画线齐整,有条有理。
结尾:
以点盖面,通过这一道题,我们可以看出,中考试题难易程度适中,综合性强,题目取材偏于实际,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都能应对。
如果你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基础,尤其是学困生,无需提出过高要求,以免彼此折磨;
如果你是学生,从现在开始查漏补缺,做好预习,开学后专注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如果你是家长,对孩子一定做好后勤,尤其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要及时督促解决。
我是木子老师,初中专职数学老师,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