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老师改方法改专业不能病急乱投医
一位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年过四十的歌唱学员,千里迢迢来到河南一所大学音乐系学习歌唱,学成后想当个中学音乐教师,三年寒窗过去了,还有一年毕业。老师一对一上课时从不练声,直接练歌;虽示范,但不讲发声原理,也不指出学生哪个地方错了,是什么原因。此学生感到老师唱得好、钢琴弹得好,却没有全力教她。她怀疑男老师教女学生是否合适?正确的答案:教学经验丰富的男教师不仅男女学生均可教,而且他本人是高声部也可教低声部。
如果老师不教歌唱的气息运用,如何增强吸与呼肌群的能力;不教各个发声器官的正确状态及相互协调,不教在相应气息的作用下进行声带调控及共鸣运 用的学问,一句话,记住放开、放下唱,上下贯通,气通声通,珠圆玉润的道理。否则,这样的老师隔靴搔痒,误人子弟。
确实有这种较难确定声部的例子,说他是男高音,发小字二组的F 、G有困难;说他是男中音,小字一组C以下的音无质量。一个某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的某初中教师听过一个名叫吴钟声的青年歌手两次歌唱,断定他是男中音。据说一是凭直觉,二是根据男中音一般脖子较长较粗壮,说话声音较厚实。本来这吴钟声的声音比较动听,经一改声部、发声方法,改得不伦不类,既不象男高音,又不象男中音,幸好他很会选歌,表情有点象马国光,逢场必唱《丰收之歌》、《马儿快快走》、《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三套车》等曲,深受观众所欢迎。
他认识一位未进过音乐学院大门,但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蔡绍序的校外私人学生,七十年代初考进上海乐团,人称小杨,人情味浓,乐于帮助业余歌手成长。吴歌手认为男高音教男中音不合适,错过了纠正错误的好机会。男高音与男中音发声方法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只是喉头的开度、共鸣的比例分配有所差异。他另有一个误区,认为小杨不是音乐学院毕业,不够专业。这是孤陋寡闻!音乐学院声乐系中等水准者,一流乐团对之是忽视的。业余直接考进乐团,业务是过得硬的,是佼佼者。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当初中音乐教师,说明学业一般,不拔尖。
原学歌唱轻易改为吹葫芦丝,一、二年后收了几个学生,沾沾自喜。学歌唱,像攀山越岭,有艰难险阻,但只要有良师的指引方向,本人的坚持、抓住要领,按照艺术学习的规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走向成功不是遥远无期。有的人败在音不准上,有的人败在节奏不稳上,有的人败在不会保护嗓子上,原是金嗓子过高、过量地练习,不小心渐渐变为破嗓子......
经过专业训练,以上的缺憾都能弥补。方法不复杂,跟着钢琴半音半音地上升或下降,一次又是一次,功夫不负苦心人,水到渠成的一天定会来。节奏问题不是不可逾越的,先唱准半拍、一拍、一拍半等,后将休止符号、音的强弱等把握住。从基本乐理的高度上来认识问题的实质。葫芦丝不是音乐的主流学科,入门相对比较容易,以自娱自乐为主,艺术院校几乎不设葫芦丝专业。就像卡拉OK一样,含金量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