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弄丢试卷要重修吗(试卷错题怎么恢复原样)

大学老师弄丢试卷要重修吗(试卷错题怎么恢复原样)

首页技巧更新时间:2024-11-29 12:50:07

图文无关

今天中午查看QQ空间,无意中发现同事昨天写的日志,知道了他被学生投诉的事情。该同事对教学认真负责,居然被投诉,这让我大感意外。不过仔细想想,也实属正常,因为前不久,我还被学生当面骂过(见下文:XXX,你等着)。

以下章节来自科学网博客、作者:张忆文

今天是《互联网 引论与Python》的最后一节课,按照期初制定的平时分规则,与以往一样,会在最后一节课公布这学期的加减分情况。加分项比较简单,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且言之有理;减分项就比较多:玩手机、睡觉、说话、实验课上网等等。这一规定实行几年来,都没有出现问题,学生也比较诚实,没有想到,今天却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

下课之后,我已经离开教室,但突然有个学生来质问关于扣分的情况。

XX学生:老师,请假要不要扣分?

我:请假不会扣分的。

XX学生:那我为什么会有一次扣分?

我:你上课睡觉、玩手机、说话或者实验课上网被我抓到,所以就扣你一次分数。

XX学生:上你的课我从不玩手机、也不和同学说话,更没有睡觉,你为什么扣我分?

我:你叫什么?

XX学生:我叫XX。

我:我想起来了,你的名字有两个读音,我第一次点你名字四次,你没有回答我;课上有同学指出你来了,我就当面质问你:到底是哪个读音?你没有理我,所以我对你印象深刻。

XX学生:你点名,我没有理你,你也不能给我扣分?

我:我对你印象深刻,特别注意你,你上课不认真被我抓到,所以有一次扣分,(平时分满分100分,一次扣分扣3分)。

XX学生:请你拿出我扣分的证据 ;

我:这么久了,我拿不出;如果你确实没有这种情况,那我把你这次扣分免了。

XX学生:你怎么当老师的,想扣分就扣分,想不扣分就不扣分,xxxx,你等着?

据此结束和学生的对话,回到办公室就开始着手处理这事情,先给在教务处的同学反馈了这一情况,然后再打电话给自己所在学院的副院长说明情况,后又到学院院长那里当面说明这情况,然后学院院长打电话通知学生所在学院的领导一起过来当面协商此事。

再一次体会了“把学生当祖宗供,把老师当孙子管”。

这就不由得让我想起师生关系这个亘久不变的话题。现如今的师生关系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不是以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型,更不是“亲密无间,良师益友”型;而是顾客与卖家,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花钱上学,教师用自己的知识为学生服务。在自媒体流行的当下,新型师生关系中老师往往更处于弱势。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道德绑架,就会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唾沫淹死,会给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带来无尽的麻烦。此外,没有机制来确定教师的权利。以下的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

第一,丢失卷子事件。正常的期末考试,个别同学的卷子出现“丢失”,然后教师按照缺考处理,学生只能重修。这时候出现问题了,教师说学生没有来考试肯定没有卷子,当然按照缺考处理。而学生咬定说自己来考试,卷子丢失是老师的过错,老师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教师深知教学事故严重性,在考场定会数清卷子份数才离场,一般不会丢失学生试卷。虽然这次事件,最终证明是学生故意找茬,但教师要处理这件事情既费神又伤身。为了避免同样的事件重演,也为了保护自己,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要求考生在考场当场签字。

第二,平时分事件。去年一个同事上课多次点名的时候,学生没有答到,一学期下来累计旷课三次,所以该同学的平时分被同事扣了30分。在期末考试成绩公布时,该生就找到同事,质问同事他的平时分为什么这么低,直接导致他的绩点下降,影响其保研?同事告诉这个学生是因为其多次旷课,而该同学铁定说自己每节课都来,而且还找了几个同学来证明他没有旷课,要求给他改成绩,而改成绩在这所四非学校算教学事故。尽管上课教室有监控,要从第一节课查到最后一节课,这绝对是一件苦差事耗不起。同事最后冒着教学事故的风险,给他去改成绩,好在被教务处驳回,说平时成绩不能修改。关于平时分的事情,我也遇到过,正是因为平时分而被学生骂。为了避免同样的事件重演,所以在点名的时候都记录详细的日期,且规定凡是连续叫名字三次未达到,管你是否来上课,都按照旷课处理;当然对提交的作业也得做详细记录,虽然这无形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可以保护自己。

第三,查成绩事件。同事去年就遇到几个同学要求查成绩,当时同事比较担心,以为成绩弄错了,赶紧自己自查一下,看是否有问题。查后一看成绩正确无误,试卷也批改也没有问题。查后同事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几个同学平时学生都不认真,而且考试都挂科。当然这几个同学来查成绩,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以上几个事件中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师生之间缺失信任,甚至学生有点无理取闹。如果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上述的事件完全可以避免,教师也没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圣哲早已说过:“人无信无以立”,但却在象牙塔中,最单纯的师生关系中,信任却逐渐在流失,换来的却是确实冷冰冰规避风险的规章制度,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失去信任,师生关系只能渐行渐远。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科学人才网头条号


来源:科学网博客、作者:张忆文(博客首页: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7932)

本期编辑:科学君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1998-2024 shitiku.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