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作为学期中的重要节点,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策略的一次考验。作为家长,学会给予孩子恰当的支持与引导,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无论是对家长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怎样正确看待考试成绩,怎样解读考试成绩,有时候比考试得了多少分更重要。本期《优教优学周刊》,记者综合了高明多位心理老师的建议,给家长们整理了一份心理调适指南。
建立信心摆正心态
每个孩子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他们要在不断跌撞中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况味,所以家长对孩子要建立起足够的信心,要摆正心态,教育孩子拥有平常心、耐心和信心。
不少家长在孩子考完试后,都会以质问的语气批评孩子的不足,这其实是缺乏平常心的一种表现。
平常心,就是既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从容淡定,不为外界所扰所困。教育孩子既要有争当第一名的积极性,也要有跑在最后一名的勇气。把成绩高低看淡一些,把对孩子的爱看重一些,眼光长远一些,就是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家长孩子才可以正确面对成绩。
另外,有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敏感,高一分则喜,低一分则怒,但是过分关注表面分数的得失,而忽略孩子学习过程的监督,是不可取的。因此,面对孩子的学习,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高明更合中学开家长会。学校供图
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宽容与尊重,所以家长需要学会管理孩子,去理解宽容,并且学会蹲下来,平等地尊重地对待孩子,而不是去管住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一定是耐心忍心和包容心组成的。
同样,在学习过程中,足够的信心能够支撑学生渡过一道一道难关。在遇到学习瓶颈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去观察、反思,明晰自己的优势特长,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总而言之,考试除了考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考察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对孩子心理素质的考验。知识只是载体,孩子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历程才是家长最应该关注的。
考得好的孩子,应该让他知道哪些地方做到位了,并提醒他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考的不好的孩子,家长更要鼓励他,让他看到希望,并一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科学方法克服困难
如果孩子期中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除了要有平常心、耐心和信心,更要有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首先要发现试卷错题问题。教会孩子配合学校学科老师,把试卷错题归类,看看错题的问题所在。一般课堂上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改错题,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改错之后对错题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其次落实到知识点问题。每一道考题都有对应的知识点,学生在期中总结时往往忽略这个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做做这项总结,把错题和知识点对应起来,建立错题分析档案,并归类整理。
第三是进一步反思课堂问题。所有的错题问题都可以回归到课堂问题上,听课效果如何,听课笔记如何,听懂的与没有听懂的,都可以通过试卷检测出来。除了“听”的问题,还可以检测出“用”的问题。
在高明区沧江中学,学生们正在上课。资料图
试卷中有难度梯度,一般运用题都比较灵活多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所以,家长引导孩子做这方面的总结。把知识点对应的拓展运用的方向一一提炼出来。以一知十的能力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能力,但在每一次考试后你能够有水平地总结,就可逐步地提升自己的运用能力。
最后要检查审视课下问题。这个步骤是检查孩子利用时间问题,学习效率问题。缺少了必要的练习复习的环节,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没有办法很好落实。
家长不能主观臆断,成绩考得不好就怪怨孩子没有好好听课,亦或是没有完成作业等。平日里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学习效率问题。可以明确时间限定时间,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发挥“避风港”作用
家长处理好与孩子、老师的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情况,或者孩子内心的一些想法,家长要及时跟老师交流沟通,因为学生多,老师难以全面了解孩子。
期中考试后一般都会有家长会,但家长会上老师谈的是学生们的共性问题,孩子的问题还需要家长跟老师沟通交流。所以家长要有计划地主动和老师沟通,而不是出了问题,或成绩考差了,才去找老师。
另一方面就是把老师反馈的情况真实客观或有选择地跟孩子交流,切忌添油加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绝对化的消极观念,这种认知模式在遭遇挫败时,会把当下的困境更加负面化和绝对化,势必加重无望、沮丧和悲观。
在沛明实验小学,孩子快乐奔跑。学校供图
这时候,家长不应在教育上缺位,考试后应多给予理解和安慰,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应适当“看轻”考试成绩,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理解、接纳、支持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家长要保障好孩子的学习节奏、生活规律,管理好考生的学习习惯,无需给出太多建议,以免复杂的建议打乱孩子的节奏。
家长只有稳定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孩子情绪的容器。当孩子表达情绪时,要做积极的倾听者,给他们发泄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出现压力过大、焦虑难以调节,如失眠、心慌、食欲减退等情况时,建议尽早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文/高明融媒记者冯慧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