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名校联考(简称T8)是规模较大的高三联考,参加的都是各省名校:广东实验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东北育才中学、南京师大附中、石家庄二中、湖南师大附中、华中师大一附中、福州一中。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保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多元材料作文题。首先,要理解材料选取的新闻写作感受的三句话:
①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强调新闻写作要关注时代、社会的宏大命题,比如要鉴照时代变迁、国家发展、家国情怀、历史与未来等。这些可以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善于从全局、从大局来观察思考问题;鼓励青年关注时代,心系家国,着眼未来。
②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强调新闻写作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关注细节、实地求证等。这些可以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重视细节、基层的力量;要重视调查研究。
③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保有乾坤:强调新闻写作要有业务水平,保有乾坤,要吸收古今中外写作方法的精华,形成自己的笔力。这些可以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有突破意识、创新思维,而这些突破创新是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的,创新突破的目的是让自己更有力量。
本题具有较大开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可以从三句话中选取其中一句谈做人做事的启发,也可以三者都谈,如果能说出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属于高阶思维了。强调文风纯正,旗帜鲜明地反对语言晦涩、空洞无物的说理。
【参考立意】
①从选取一句的角度立意: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关注时代、心系家国、着眼未来;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让自己更有力量。
②从选取两句的角度立意: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接地气,有实干精神;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广泛学习借鉴,让自己更有力量;既要接地气,有实干精神,又要广泛学习借鉴。
③从三者结合的角度立意: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接地气,并广泛学习借鉴,才能让自己更有力量。
【评分标准】
第一档(54—60分):立意深刻且鲜明,对“大胸怀、大视野”“接地气,实干精神”和“广泛学习借鉴”有深刻的解读,对三者的关联有严密的分析;文字晓畅优美,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第二档(48—53分):立意正确且鲜明,对“大胸怀、大视野”“接地气,实干精神”和“广泛学习借鉴”有较深刻的解读,对三者的关系有分析;文字晓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第三档(42—47分):立意正确,对“大胸怀、大视野”“接地气,实干精神”或“广泛学习借鉴”有一定的解读;文字基本通畅,逻辑比较清晰,能自圆其说。
第四档(36—41分):立意片面,对“大胸怀、大视野”“接地气,实干精神”或“广泛学习借鉴”解读有一定偏差;文字基本清楚,结构大致完整。
第五档(30—35分):略微偏离题意,字数不足(但不低于600字),结构不太完整,论述不够清晰。
第六档(30分以下):跑题、套作;如字数严重不达标、结构残缺,则20分以下。
下水作文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安乐,笔舞史之春秋
温老师
青年者,国之栋梁,民之希望。成长之路漫漫,需借鉴者众。新闻写作之道,犹如青年成长之道,须胸怀壮志,心系人民,笔墨春秋。
青年要树立家国情怀,胸怀天下。“天安门上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和高远的目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周总理年少时目睹国势衰微、民族危亡,遂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青年心怀天下,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家国情怀依然是我们青年应该具备的品质。
青年要脚踏实地,关注民生。“田间地头找感觉”告诉我们要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为人民服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有踏实的作风。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为了治理风沙,亲自带领群众种植泡桐树;黄文秀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们都是将人民放在心上的好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青年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鉴古学今求突破”提醒我们要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同时也要敢于创新,不断寻求突破。在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迅速,青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我们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青年始终是时代的先锋,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和使命。我们要以家国情怀为引领,脚踏实地,关注民生,勇于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附:2024届全国T8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曲解文意,“亦余心之所善兮,员九死其犹未悔”是作者在文中对于创新决心和豪情的表达,并非指牺牲精神。
2.B偷换概念,“居安思危”的前提是如今的科技发展环境是安定、无危机的,但不代表科技从未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危机或灾难。
3.A第⑥段的主要内容为自强不息,强调中国的科技发展要自强自主,解决技术发展的难点、堵点、断点,与国际高水平接轨,避免被国外“卡脖子”。B项重点强调创新思维,C项强调科研投入,D项强调引进外国技术,都不如A项切 合段意。
4.①以西方“分”的文化带来的问题人手,引出中国“合”的文化;②通过引用传统经典,阐释中国文化中“合”的特性;③最后强调以“合”的价值指导科技发展的途径和意义。(答出三点即得满分4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一点得1分)
5.含义:①“向善”指规范科技发展方向,防范风险,避免科技发展误入歧途、危害社会;②“向上”指推动科技发展提速,从中获益,借助科技带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
关系:“向善”才能“向上”,“向善”是基础、保障、底线,“向上”是结果、日的、归宿。
(“含义”4分,每点2分,“关系”2分,共6分。“关系”简单答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扣1分)
6.B“遗憾终身错”,文章倒数第二段中,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和战马分离,抗美援朝之前的这次离别由此变得更加动人。
7.D错在“贯穿全文的线索”。
8.①家乡和平美好的图景是父亲等革命者的战斗牺牲奉献换来的,作者想告慰父亲,内心充满对父亲的崇敬之情。②父亲去世四年了,作者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每点2分,满分4分)
【解析】答案第一条针对的内容是第①段和第②段,分别涉及家乡的美好景物和可爱的人,考生答题时可以分述,也可以整合。心绪皆是对父亲的告慰与崇敬。答案第二条是针对第③段,从“回避”和“孤孤单单”中看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9.示例:
【解析】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短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考生需要对脚本的写作要求有所了解。填写表格涉及的能力要求有信息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
10.DEG文段大意: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时的变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劳而无功,所以向先生求教。本段文字中,“时交”指时间的交替变化,而且后面的“察”是动词,所以在“时交”后面要断开,即D处。“明于时交”“察于道理”两个结构相同,因此E处需断开。“故”为连词,构成因果关联,其前需断开,即G处。
11.C“神气十足”,形容自以为了不起而表现出的趾高气扬的样子,“神气”指自以为得意而傲慢的神情。A项,“时不我待”是宾语前置句,与“吾谁与归”句式相同。D项,“牧马”中的“牧”指放牧,饲养。
12.B文中的“先”指计然的先祖。
13.(1)在这(把握时机)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达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树上去捉鱼没什么两样。(疏,疏忽大意;无异,和……相比没有不同;缘,攀缘。每处1分,句意1分,共4分)(2)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国土沦丧,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以,同“已”,已经;一旦,有一天;筋骨为野,“筋骨”指代尸身,这里指尸身充满荒野。每处1 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计然认为越王不可共荣乐,因此不在无患难之时去辅佐越王。②计然认为荒年不可以兴兵动师。③计然在越王信任他时,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作深入谋划。(每点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审时度势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选择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抓住良好的机会。权衡时机的时候,更应该精细明察,一丝一毫都要计较,因为这是成败的关键。选择时机的精妙之处,好像追逐猎物和竞跑,又像捕兽和捉鸟。等待时机来了就立即行动,行动的时候也不能轻率而为。是行动还是静候,是快速还是缓慢,是轻率还是重视,是烦冗还是简单,这些都必须根据时机来确定。这一刻的形势和之前是不同的。等待时机积蓄势力,准备好一切等待发作,像泰山一样安静。一旦时机来临,就应该像闪电一样迅速,因为时机不等人,稍微一疏忽可能就会彻底丧失良机。在这(把握时机)方面疏忽大意而又想要达到想要的成效,那和爬到树上去捉鱼没什么两样。
材料二:计然,蔡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他的先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但是外表貌似平庸、愚钝(赶不上别人),自小非常聪慧,学自然之理,善于从事物刚开始发生露出端倪时,就能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他胸怀开阔坦荡,志向广大无边,而不肯主动游说,自荐于诸侯,所以尽管才冠当世,却不为天下人知,所以被称作计然。因为他经常邀游山海湖泽,因此又号称渔父。曾经在南方遨游到越国的时候,范蠡拜他为师。范蠡曾经想将他推荐给越王,但他却对范蠡说:“越王长着像鸟一样的尖嘴,(这种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范蠡知道他才华卓著,放低姿态对待他,虚心向他学习。
从前,越王勾践刚刚从吴国做奴仆返回时,想要暗中图谋洗雪耻辱,吞并吴国,就向计然求教说:“我想要讨伐吴国,但又担心不能取胜。我知道先生精通天地四时的变化,明察事物的道理,怕劳而无功,所以向先生求教。”计然回答:“出师远征敌国,必须先积蓄粮食、钱财、布匹。如果不先积蓄粮食,到了战场的时候,士兵缺粮饥饿,就容易受伤。饥饿将使动作迟缓,眼花耳昏,抬不动武器;退不能化解困境,进也不能行之有效。荒年是不可以兴兵动师的,否则士兵的饱满的神情气色就会一去万里。大王已经连年对外发兵作战,(如果)有一天失败了,将国土沦丧,不见光明,将士尸横遍野。”
越王说:“好,那么今年各地到处都是(比:皆,都)丰收,为什么还有贫困和讨饭的人呢?”计然回答:“因为人和人不一样,就如同同母异父的兄弟,劳作有不同的方法(指勤劳和懒惰)(动作:劳作,劳动),就会贫富不均。像这样贫穷的人,已经亏欠别人很多了,当然不可能救济周边的人。意志低到了极点,庄稼听天由命,又没有特别的种植技术,又没有大王的赏赐,所以长久的贫困是必然的。”越王说:“好。”计然于是就对越王传授具体方法,作了深入谋划,说:“判断事物的属性,利害的各方面,凭着这样来驾驭事物,不用怕不成功。”越王说:“好。从今天开始,就成为传统,进行实践。让后人参考学习。”于是(越王)听从了计然的建议,用他的方法统治国家,(只)用了七年就灭了吴国。
15.C“能末缀”的意思是“能够缀于榜末”,也即虽然是及第的末等,但能选中。
16.①“荒嬉端为乃翁慈”表面上是说儿子学业荒废是由于父亲慈祥,实际是为减轻其铨试前的压力,委婉、善意地归因。②“任运吾无责子诗”表面上是说自己听凭时运而没有作陶渊明那样的《责子》诗,实际是借用典故,传递希望山甫轻松应试、心胸旷达,不过分在意名利之意。(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题干里要求写出“深意”,可见除字面意思之外作者还有深层的表达,考生需要将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都答出来,以示区分。如果只答深意无法拿满分。
17.(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2)搔首踟蹰吞声踯躅不敢言
(3)示例一: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示例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示例三: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18.A.反之则会导致体重降低(或“反之则会导致体重减轻”)B.我们应保持适当的身体活动量 (每句2分,共4分)
【解析】A处,根据分号及前面的语句“长期能量摄入量大于能量消耗量可导致体重增加”,可判断所填大意是长期能量摄入量小于能量消耗量可导致体重减轻,可填“反之则会导致体重降低”或“反之则会导致体重减轻”。B处,原文第②段介绍身体活动量不足的现状和充足的身体活动量的作用,第③段主要是对我们保持身体活动量的具体建议,“因此”一词引出的结论关键词就应该是“保持身体活动量”“适当”“充足”,可填“我们应保持适当的身体活动量”。注意字数限制。
19.语句②,去掉“左右”;语句④,“不仅”的位置由句首调整到“充足的身体活动”之后;语句⑥,“发生”后面补上“风险”。(每处2分,只写序号不得分)
【解析】第②处,不合逻辑,“达”后应接确数,与“左右”矛盾,应删去“左右”。第④处,语序不当,“不仅充足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健康休重”应改为“充足的身体活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第⑥处,成分残缺,“降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发生”后补上“风险”。
20.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极高大、极壮阔,自己对此极震撼。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更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感叹号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其具体作用需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从后文中“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一句来看,这里的感叹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泰山景色让汉武帝惊叹至极,但是,因为超出既往的经验,所以无从说起。
21.①文中认为李白的诗底气不足,写不出泰山的气势。②“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在诗歌中塑造了自己屹立泰山极巅的傲岸形象,有些用力过猛。(第①点1分,第②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题干中对“洒狗血”的解释,结合文段内容与李白诗句的释义,即可得出答案。
22.示例一: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写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在泰山面前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这是从宏观处着笔,写出了泰山宏阔的大境界。
示例二: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写登山过程中夕照城郭的景象与登顶后的日出霞光景象,景物描绘都是基于现实,在写实中展现泰山的气势磅礴。
示例三:不符合。姚鼐《登泰山记》里通过写山石、松树与冰雪,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这是从微观处着笔,突出了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本题可开放式答题,写出《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具体描述2分,概括写景方式2分)
【解析】考生需要找出文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即“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姚鼐《登泰山记》中既有宏观,也有细致的微观,考生寻到一处即可得分。如果考生所答有的地方符合,有的地方不符合,只要举例得当,也是可以的。《登泰山记》要求全文背诵,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考查,充分体现教考衔接。
23.略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