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自己写的文章,被放到考试试卷里作为阅读理解出现。
但是,我看了下面出的题,觉得自己能拿5分就不错了。——这是一位作家说的话
有过同样感慨的作家不在少数,比如作家阿来,周国平……
为什么以自己的文章选题,自己得不到高分呢?
有些人认为是过度解读,或许是对的吧。
不记得是谁说过:从作品解读角度讲,一个作品被创作出来后,就不属于作者了。
我是赞同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纳博科夫也说过:作者写的某些细节,也许藏在潜意识里,自己都不知道;读者却能从中提炼出作者自己当时没意识到的意图。这时候,作者就未必掌握发言权了:因为写作过程中,人的念头也起灭无常,稍纵即逝。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说明作者在做自己文章出的题目时,不是满分就很正常了。
即便不是满分,总得优秀或者及格吧,为什么连5分也拿不到呢?
这就得从阅读理解的选文说起。
为什么有的文章被选为小学的阅读理解,有的被选做初中的阅读理解,有的被选做高中的阅读理解?
原因就是:被选文章只是“J剖对象”。出题的目的是让你分别出什么是胃,什么是肠。
再直白一点就是,之所以选择你的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有需要考的东西,比如某一篇文章里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出现较多,恰好符合考试的点,那么就容易被选做阅读理解。
我不能理解的就一种题目:作者是怎么想的,作者当时的情感……
这道题本来是开放式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答得不对就没有分。
比如考柳宗元当时的心情如何,我觉得他是这么想的,答案非得说他是那么想的,然后我错了,还有天理吗?
你怎么确定你说的是对的,无非都是臆想。根本无从考证。
其实,你怎么想的无所谓,作者怎么想的也无所谓,关键是看出题小组是怎么想的。
他们会反复斟酌,推敲。那么文章一定会被过度解读,无限放大,无可避免。
你只有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解读作者才可以。
,